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汉武帝元光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郡国外,三公、九卿或列侯都有权向皇帝推选人才。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阅”……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神童诗》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四 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汉朝和唐朝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三回答,科举制对宋朝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四回答,科举制度到清朝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4)从古代的用人制度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2分)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央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注: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yī之传》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故相人以分其职。”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在中央实行的政治制度,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相权衰弱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四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
(2)据材料三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根据材料四认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对此你怎样认识?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总体趋势是不断完善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本纪·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1)概括材料一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请依据材料归纳李斯的理由。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西汉初期在地方的政治制度,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各是什么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如何理解《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法制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如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三: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汉初为维护国家统一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一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次合作对中国历史的进程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
——摘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摘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三……考试权,原来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就是遇到君主有过,也要冒死直谏。……由此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
——孙中山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选官制度?据所学知识指出汉、唐以上选官制度出现的原因。
(2)材料三中“中国从前的考试权”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所学知识指出“弹劾权”“很好”的依据。
(3)材料三中“考试制度”和“弹劾制度”是否完美无缺?为什么?
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经历了从专制、人治到民主、法制的重要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 “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综上探究,你获得哪些重要的认识?
(18分)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 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 各是什么?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8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6分)
中国古代政府一直谋求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 西汉初期山东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
材料三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周初期分封诸侯的主要政治目的及效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注:增减)”。 从任命地方官员的角度说明“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柳宗元)。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主要措施和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 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
材料:关于西方为何主宰世界的问题,“长期注定”理论的观点是,自从史前时期,某一关键因素使得东西方判然有别。其中以马克思的版本最为重要,影响力也最大。19世纪40年代为《纽约每日论坛报》中国问题专栏撰稿的马克思指出,政治才是确立西方主宰地位的真正因素。他认为,数千年来,东方国家是如此的集权和强大,以至于阻遏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古代的欧洲从封建主义进化到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又带来了共产主义,而东方却滞留在君主专制阶段,无法走上与西方一样的进步道路。
———《西方将主宰多久》,【美】伊恩•莫里斯著
评价材料中关于西方为何主宰世界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6分)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10分)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4分)
阅读下列材料: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行政区划的一个主要原则便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元代以前,行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故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行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完全打破了这种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了一个一级行政区,有时往往走向极端。
材料二:一般来说,行政区划在元代以前大都是与经济区相吻合的,《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以后,往往经济区与行政区并不完全吻合。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犬牙交错”原则划分行政区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
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材料二:虽然巡视制度最早出现于中国,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但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制度可以与之媲美。1809年,瑞典议会认为由司法总监对行政官员的监察并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建立一项独立于政府的、监察行政官员的制度。1918年,芬兰建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及司法监督制度。芬兰司法总监和议会督察员是芬兰政府机关中的最高监察官,他们根据宪法监督各机关及官员是否遵守法律、履行职责。这两种监察官一般由著名法学家担任,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地巡视,倾听公民意见,接受和审理普通公民对官员和公务员的举报。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2)综合以上两段材料,分析西方近现代巡视制度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存在哪些不同点,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