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刺史的职责是“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六条问事”是:第一条,势家豪族土地数量和住宅规模超过制度规定,依仗财大势强欺凌贫穷弱势者。第二条,“二千石”不按皇帝命令办事,不遵守法律制度,背公向私,假借诏令以牟私利,损害百姓利益,掠夺民脂民膏,聚敛财富,为非作歹。第三条,“二千石”不认真查明疑难案情、草率定案,胡乱杀人、怒则乱罚。喜则乱赏,烦扰苛暴,残民以逞,为百姓所痛恨,弄得天怒人怨,山崩石裂,灾异妖言并出。第四条,“二千石”选人用人不公,嫉贤妒能,压制人才,任人唯亲,亲近信用顽劣奸诈之徒。第五条,“二千石”子弟仗势逞威摆阔,干预公务,染指司法,向主管人员请托。第六条,“二千石”不讲公德,不顾体统,低三下四地巴结豪强,贿赂公行,破坏政令。(汉代郡守、国相年俸二千石谷物,所以常称他们为“二千石”)。
——摘编自田九川《历史上的“刺史巡视制度”》
材料二 据《世法录》记载,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御史雷励误把良民判为徒罪。明太祖查获其事,责之日:“朝廷能使顽恶慑伏,良善得所者在法耳。少有偏重,民无所守。尔为御史,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伸理冤枉?徒罪尚可改正,若死罪论决,可以再生乎?”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又特谕都察院:“朝廷设风宪(掌管监察的御史),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选授)风宪。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移咨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
材料三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刺史巡视监察的对象、内容。
(2)提炼材料二中明朝有关监察方面的主要信息。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说明。(不得摘抄原文)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招,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踢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一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时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摘编网络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以“孝”“廉”为重要标准,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 “廉”是指清廉勤政。“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
——《互动百科》
材料二 唐代的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百度百科》
材料三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材料四 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
——埃德蒙·伯克(英国近代政治家)
(1)根据材料一、二,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二者有何不同,以及对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3)联系上述材料,如何理解埃德蒙·伯克的名言?
(12分)分权与制衡在不同政体中都有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中国历代官制》
(1)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怎样协调君权和相权的?(6分)
材料二 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汉密尔顿主张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认为这是防止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可靠办法,也是避免暴政的最好途径。同时,他认为应该在立法机构内部进行权力牵制,以防止国会权力过分集中。
——《论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机制》
(2)汉密尔顿的主张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三 曾高度评价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期多次抨击当今美国式的三权制衡体制,认为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发出美国式政治无路可走的哀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分权制衡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此政治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重大创造?有人认为,唐朝实行了三省体制说明中国较早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三清代初年中央机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其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唐朝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乱。”
——《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4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明、清三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记事本末》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和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有何不同?结合课本知识,简要概括他们的不同做法。 (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两个时期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6分)
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是中日两国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即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分权目的。
——据赵沛《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材料三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东方民族学习西方文明的成功“范例”,日本近代化是第三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如美国历史学家赖肖尔就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对现在的欠发达国家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并判定如果这些欠发达国家“要走出一条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却是完全非科学的态度”。赖肖尔还认为,虽然日本近代历史中包含着军国主义等问题,可是日本的现代化却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是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然而,所谓“范例论”在许多方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以唐朝、明朝为例,说明古代中国权力运行中“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分权与近代西方分权在目的上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提取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关键信息,并予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赖肖尔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议会。每部落一百人,但他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贵族议会)。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梭伦调整政治机构方面的措施,从材料可以看出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从秦朝设立丞相到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废除丞相;从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到北宋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1)试根据这些现象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对此你又有何看法,试作简要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提取图一至图三三幅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10分)
(2)图四所示政治制度是什么?图四到图五说明了政治制度有何重大改变?这反映了怎样的演变趋势? (8分)
(1)仿照样式,完成古代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举措)”创新的历史沿革具体内容。
(2)进一步补充完成在一下历史时期,作为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其他领域的制度创新史实。
(3)根据以上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视角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影响”的认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