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
A.西汉时期 | B.魏晋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钱穆在《历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此项制度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 B.察举制 | C.三省六部制 | D.科举制 |
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门下省的职责之一是( )
A.匡正皇帝的过失 |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
C.替皇帝草拟政令 |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
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的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 )
A.分封宗法并行制 |
B.郡国并行制 |
C.郡县并行制 |
D.行省宣慰并行制 |
体制的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和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宋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中央官制上的创新表现,并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1824年,英国与普鲁士签订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创新,并概括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
汉武帝在位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以下史实中属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有( )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设立“中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③设立十三州部,加强中央对对方的控制
④实行郡国并行制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资治通鉴》记载:“初,陈群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以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对这种现象描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
①成型于隋唐时期
②“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③选拔形式体现了民意
④容易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到“科举……,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根基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的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是,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 )
A.发展的稳定性 | B.地位的神圣性 |
C.影响的持久性 | D.功能的综合性 |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三人的称呼分别属于
A.庙号、年号、谥号 | B.谥号、庙号、年号 |
C.谥号、庙号、谥号 | D.庙号、庙号、年号 |
中国古代官吏的产生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中Ⅰ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
A.山戎 B.匈奴 C.突厥 D.回纥
2.在图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唐会要》卷78载:“有大狱即命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卿鞫之,谓之大三司使。又以刑部员外郎、御史、大理寺官为之,以诀疑狱,谓之三司使。”由此可知,唐代大三司使和三司使的主要职责是( )
A.司法审判 | B.中央监察 |
C.宗庙祭祀 | D.选拔官员官吏 |
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
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
A.中书省和枢密院 | 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
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 D.枢密院和宣慰司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