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信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理应得到我们的鼓励。”这段话表明
A.美国转变了对中国的根本立场 |
B.美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无可奈何 |
C.美国准备笼络新生政权 |
D.美国要帮助蒋介石恢复其在大陆的统治 |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要和平,争民主” |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 D.“打倒列强,除军阀” |
如图,某同学从旧书市场买到一本民国时期的书,图是其封面。据此判断该书发行时间应是
A.辛亥革命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北伐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战役是指:
A.淞沪会战、平津战役、武汉会战 | B.辽沈战役、徐州会战、渡江战役 |
C.淮海战役、广州会战、平津战役 | D.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同盟等党派向联合国说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给农民土地,实行保护工商业”等政策。其目的要让国际社会认识到
A.中共在维护不同阶层的生存权、财产权 | B.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国合法的政党 |
C.中共与民主党派已经结成政治同盟 | D.中国社会的人权已基本得到了保障 |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
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围绕国民政府的改组问题,各种政治力量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案。其派别主张:“根据我们做地方政权的经验,最好是政府主要职员大党所占的地位不要超过三分之一。”提出这一主张的派别是
A.中国国民党 | B.中国共产党 | C.民主党派 | D.无党派民主人士 |
解放战争时期,报刊上的文章有人用了下列标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况的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文中有如下文字:“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A.继续合作,惩罚日本 | B.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
C.巨头聚首,发展友谊 | D.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
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指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当时司徒雷登对华的实际立场是: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 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
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 D.希望由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 |
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队74师。该战役发生在
A.重庆谈判阶段 | B.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全面进攻阶段 |
C.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重点进攻阶段 | D.解放军战略反攻阶段 |
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并未立即爆发,其原因主要是
①国民党的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②国内外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③共产党掌握着足够强大的军队 ④美国不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结果是
A.为淮海战役作准备 | B.收复延安等失地 |
C.对南京和武汉造成直接威胁 | D.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