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紧急之中,司令员刘伯承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找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一条生路。”这段描述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赢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
A.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得人心 |
B.共产党已做好内战的充分准备 |
C.共产党革命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
D.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
国民党正规军进入上海前,首先到上海的是属于军统系统的忠义救国军。接下去就是“鸡鹰满天飞,饿虎就地滚”,前者是指由重庆乘飞机前来的接收大员,后者是指原来潜伏上海而此时公开出面趁火打劫的“地下工作人员”。上海市民痛心疾首地问道:“难道这就是天亮了吗?”材料所述这一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
A.国民革命时期北伐部队进入上海 |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
C.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进驻上海 |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逼近上海 |
与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一致的是
①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③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④解放战争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此三个战役最有可能是指(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渡江战役 ④平津战役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
“徐州总司令刘峙集中8个兵团及其他直属部队,总兵力80万人,我军出动兵员60万,在豫皖苏边区,展开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这位老兵的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辽沈战役 | B.平津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1949年毛泽东作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描述的是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1948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国民党内弥漫腐化和反动势力,已是尽人皆知”,“我现在主要担心的是通过对他们(指民盟等民主力量)的鲁莽迫害,政府将进一步使自己丧失名誉”。当时司徒雷登的实际对华立场是( )
A.仍然不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
B.开始倾向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
C.建议美国政府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
D.希望由其他党派来取代国民党 |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人民解放军( )
A.由战略防御转入反攻 | B.取得三大战役胜利 |
C.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 | D.攻占南京全国解放 |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