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边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正确的是( )
A.1984 年和 1997 年 | B.1987 年和 1999 年 |
C.1979 年和 1997 年 | D.1997 年和 1999 年 |
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包括( )
①洗刷了历史留下的民族耻辱 ②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③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 ④结束了祖国分裂状态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完成和平统一 | B.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
C.发表告同胞书 | D.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
中国政府于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
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②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③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④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 |
中新网2009年8月4日电,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台湾民众不反对胡锦涛与马英九会面,其中72%的民众希望在马英九本届任期内举行,30%的民众希望胡锦涛能来台湾。促使这—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①两岸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③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④“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A.西方社会反对“一国两制” |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
C.“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发展 |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
宋楚瑜说:“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连战说:“我们是一家人。”这表明“台湾乃中国之台湾,民族乃中国之民族,土地乃中国之土地”。因此我们“共同的大事”是 ( )
①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 ②两岸和解 ③中国人要重新振奋起来 ④反对台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是( )
A.命令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 B.提出和平统一台湾方针 |
C.主张国共举行对等淡判 | D.阐明了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
厦门环岛路上有一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表述错误的是
A.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C.规定港澳台地区享有同样的自治权 |
D.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
香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真实记录了回归后香港社会的各色景象,以大量的生动细节丰富了关于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解读,描述了香港回归后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最有可能是 ( )
A.1997年 | B.1999年 | C.2005年 | D.2007年 |
2008年4月12日胡锦涛会见萧万长,双方同意推动两岸周末包机磋商。这表明( )
①“三通”对两岸经济发展与往来都有重大意义
②台湾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三通”
③实现“三通”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一个中国原则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④ | D.①③ |
新华社北京电: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25日给宋美龄亲属发去唁电,对宋美龄女士逝世深表哀悼。唁电全文如下:“……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这段话表明了对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
B.宋美龄女士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
C.宋美龄女士毕生事业的赏识 |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