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一国两制”后,四位同学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符合“一国两制”理论的是 ( )
A.甲:“一国两制”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 |
B.乙:“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
C.丙:“一国两制”会很快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
D.丁:“一国两制”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港澳回归问题 |
某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祖国统一”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事实发生的先后顺序分为四个板块,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②胡锦涛会见连战 ③中英香港政权交接 ④中葡澳门政权交接
A.①③④② | B.①②③④ |
C.①④③② | D.①②④③ |
澳门回归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5%的增幅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取得这些成就的政治因素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一国两制”方针 | D.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2014年元旦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关系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B.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C.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 D.倡导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该谈话( )
A.是“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的标志 |
B.已经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
C.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
D.体现了回避历史但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 |
关于香港、澳门的回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我国彻底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
B.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
C.香港、澳门曾经分别是英国、荷兰的殖民地 |
D.香港、澳门回归后,与大陆一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 B.“九二共识”的达成 |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
某同学构思撰写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
A.《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C.“一国两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 |
D.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
下图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海峡两岸同意于 2010年9月12日实施。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
A.该协议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
B.“九二共识”是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 |
C.该协议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
D.该协议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
A.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 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
中西虽然治国理念不同,但在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方面却不谋而合,下列能够反映这种相同点的有( )
①行省制 ②联邦制 ③君主立宪制 ④一国两制 ⑤代议制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句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A.渴望祖国统一 | B.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
C.反对外来势力 | D.赞扬一国两制 |
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表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
A.武力统一 | B.一国两制 |
C.一边一国 | D.一中一台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