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l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妁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
——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件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来源:中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华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二 (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他们必须考虑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的可能性”……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因为中国当时是越南的主要支持者……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美国坚持扶蒋反共、敌视中国的政策已有20余年,而今中国不仅没被遏制和削弱,反而成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之一,美国对华政策已告失败。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09年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奥巴马表示,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有着许多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加强建设性对话和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美方期待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同中方加强合作。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一中美中关系“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意义。

来源:中美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
——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
——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   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对外交往经历了古代的朝贡外交和近代的屈辱外交,现代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均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
1971
1972
建交国家
8
9
1
0
0
1
3
……
14
17

 
材料二 对于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华帝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果要了解其单方面的和不平等的性质,我们就必须回顾一下中国首先强加于西方来客的古老朝贡制度。这个古老的中国制度,也同取代它的条约体系一样,是不平等的。不言而喻,二者不平等的性质各有不同。值得回味的是,清廷对今日司空见惯的外交礼仪极力拒斥,对今日看来严重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割地赔款、治外法权等最不平等的条约款项,却相对容易接受;而西方列强则将清廷习以为常的朝觐礼仪,视为最不堪忍受的不平等待遇。
——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52—1953、1954—1955、1971—1972这三个阶段,影响中国外交发展状况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现代中国外交的平等性”。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材料二: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1)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60、70年代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后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
(3)近代以来,美国与清政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时期。何年中美建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斗争和妥协是政治史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材料二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2)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材料四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4)材料四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表1:“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
(“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赞成
反对
弃权
缺席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51年六届
37
11
4
8
60
61﹪
1952年
42
7
11
0
60
70﹪
1954年
44
10
2
4
60
73﹪
1956年
47
24
8
0
79
60﹪
1957年
48
27
7
0
82
59﹪
1960年
42
34
22
1
99
42﹪

材料三:表2:1961—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年十六届
38
48
30
1964年
40
57
13
1965年
47
47
20
1968年
44
58
23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材料四: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4分)
(2)材料二表l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4分)
(3)材料三表2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4分)
(4)材料四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应如何理解?(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茨和魁奈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前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     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     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中国
日本
俄罗斯
1990年
45
52
59
1994年
46
53
54
1998年
47
55
49
2002年
48
60
55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的特点。(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 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表1:“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
(“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会议
赞成
反对
弃权
缺席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51年六届
37
11
4
8
60
61﹪
1952年
42
7
11
0
60
70﹪
1954年
44
10
2
4
60
73﹪
1956年
47
24
8
0
79
60﹪
1957年
48
27
7
0
82
59﹪
1960年
42
34
22
1
99
42﹪

 
材料三:表2:1961—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会议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年十六届
38
48
30
1964年
40
57
13
1965年
47
47
20
1968年
44
58
23
1970年
51
49
25
1971年
76
35
17

 
材料四:  中国恢复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请回答:
(1) 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4分)
(2) 材料二表l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4分)
(3) 材料三表2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4分)
(4) 材料四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应如何理解?(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 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请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国关系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值得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二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通过这些信件以及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到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因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让危机升级,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尼克松访华最重要的成果是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的同时,又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据材料二,归纳古巴导弹危机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和国际形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二  50年前,中国分别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创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经过半个世纪洗礼,已经成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五项原则今天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的挑战。事实证明,任何超越国家主权平等和不尊重他国意愿的做法难以实现真正人权、自由和民主理念,相反还可能造成局势动荡。因此,五项原则的传承、发扬,不但很必要而且具有很现实的针对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根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和1965年出现建交热潮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原因。
(3)根据材料2,结合当前局势,分析五项原则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以来,随着各国国家实力的变化,国际关系也随之变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晚,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尼克松在祝酒辞中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
——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四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1)参照材料一中的图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支持对建设新中国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四回答,尼克松所说的“巨大的分歧”和“鸿沟”主要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越过“鸿沟”进行会谈的共同目的以及对国际形势产生的深远影响。
(3)材料三中提及“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该观点。
(4)材料四中基辛格说“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观点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