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日邦交正常化
高中历史

近代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商埠中,涉及今天我国直辖市的有(   )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⑤《辛丑条约》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诗词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
(2)诗词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导致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结果如何?
(4)诗词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名人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诗中有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的诗句。据史实判断与该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是妥协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图片材料: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分)
(2)图四、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外交成就?  (6分)
(3)图六是我国代表在第26届联大上的照片,你知道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吗?(2分)
(4)上列图片反映出旧中国外交与新中国外交的历程,你读后会有哪些感慨?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   1896年春,谭嗣同在《有感》一诗中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同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2)谭嗣同发出“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感慨与哪一年战争有关?它给中国带来了最重要的危害是什么?(2分 )

(3)依据以上这幅地图,这次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请写出它的内容?

(4)材料五的图片反映了国共合作的事实,分析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年代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1872—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1895—1913
463
90801
41%
136
103153
46%

 
材料二 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刊物名称
1898
梁启超
《时务报》
1898
严复
《国闻报》
1903
章炳麟
《苏报》
1905
孙中山
《民报》

 
材料三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表反映的两种企业在两个时段的发展趋势如何。简析1872——1894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1895——1913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说明社会发展的主要状况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发展方向,并分析其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者,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材料二 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 ——CCTV《丝绸之路探秘》
元代,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据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光同中国进行丝绸、瓷器贸易的地区和国家就多达220个。
2007年12月22日,举世瞩目的世纪大考古——南宋古船“南海Ⅰ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水。据估计,倘若“南海Ⅰ号”当时出海贸易成功,所获利润可养活八万人。专家认为,对“南海Ⅰ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           ——2007年12月22日《南方日报》
材料三  1881年,由中国商人出面,建成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闹出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分析,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对突出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在世界航海史上,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大于中国的丝绸之路。请结合史实说明该观点的理由。(1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义和团和清政府对新式交通工具所持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如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01年到2000年,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屈辱与光荣、沉沦与复兴交织成一幅历史画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1所反映的历史场景是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图1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近代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
(2))图1和图2之所以出现截然不同的历史场景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3)图3记录了1971年某次国际会议的一个永恒瞬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乔冠华是因为什么事件而开怀畅笑?你认为促成这一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请给图4取个标题,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
(5)结合五幅历史图片中国的外交历程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的“礼物”是指(    )

A.《南京条约》签订 B.割占香港岛
C.《辛丑条约》签订 D.割占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一胜一败的关键在于

A.是否自始至终坚持抗战 B.是否利用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政府与军队是否起到了主要作用 D.是否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广大地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网上看到以下一组图片,你觉得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A.抵抗外来侵略 B.寻求实业救国之路 C.从事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认为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帮忙。我们当然乐意,在此之后自然有令人满意的收获。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对近代一次中日战争的记录
材料二: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容荣抵达北京后致周恩来的致词为“这次访问,…再一次深深地感到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有着长达2000年丰富多彩的交往历史。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今天,日中两国正常交流已是两国人民经济发展所需….”。
材料三: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随后,日本逮捕中国渔船的船员和船长。中日关系陡然升级。据10月8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日中关系因为钓鱼岛问题陷入低谷之后,日本各界急于打开僵局。5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利用亚欧峰会之机,在走廊“偶遇”温总理,成就了一段25分钟的“走廊外交”。
请回答:(1)材料一间接指出当时中国战败的原因,请从领导、民众参与、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并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抗日战争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2)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请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并结合史实,谈谈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材料二中田中角荣访华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结合国际环境和材料内容,分析为何近代日本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后,1972年中日关系还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表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材料二:“……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渐图自强。……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材料三: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四: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积极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发展,其重要的方法就是为各国培养革命干部以推动世界革命运动的开展。为此,1921年苏联政府在莫斯科成立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这一时期,大力培养革命干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从1923年3月至1924年9月,在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协助下,在巴黎的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先后有三批赴东方大学学习,包括邓小平、傅钟等。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人留学生群体研究》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留学热潮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
⑵ 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教育在内容上有何变化?
⑶ 有学者认为近代留学教育是中西方在近代激烈碰撞的产物,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请以清华学堂创建为例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中日邦交正常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