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首民谣应出自 ( )
A.鸦片战争时期 |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
B.“弱者”成为“木偶” |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
D.“弱者”被肢解瓜分 |
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已诏》:“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 | B.政府腐败 | C.军费匮乏 | D.军纪松弛 |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唱反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鲁迅描述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抵制 | B.中国社会对封建小农经济的维护 |
C.中国对西方文化习俗的排斥 | D.中国社会对西方侵略的反抗精神 |
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不同结局的原因有( )
A.是否实行全民族抗战 | B.国际环境不同 |
C.是否依靠军队抗战 | D.中日力量对比不同 |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 )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 B.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 D.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 |
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学者作出此种判断的依据为
A.日本战前长期的精心准备 | B.清政府的全国总动员 |
C.大清国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 D.清朝陆军广大将士的拼死抵抗 |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 )
① 鸦片战争
② 甲午战争
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 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列强从对中国侵略的主要目标由攫取经济利益转变为对中国领土的瓜分 |
B.中国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退让变成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 |
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为主的一种表现 |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那么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事不足 |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度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①④⑤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