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午战败12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2)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予以说明。
材料三 见下表
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
项 目 |
国力 |
军力 |
||||||||
工业总产值(亿美元) |
生铁产量(万吨) |
钢产量(万吨) |
石油产量(万吨) |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 |
总兵力 (万 人) |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 |
军舰(艘) |
军舰总位(万吨) |
飞机 (架) |
|
中 国 |
13.6 |
95.9 |
55.6 |
0.02 |
10% |
202.9 |
50 |
66 |
5.9 |
600(作战305) |
日 本 |
60 |
239.7 |
635 |
39.3 |
80% |
60余 |
409.7 |
200 |
77.1 |
2625 |
——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由特定的中国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所派生,呈现了一种不可杭拒的理论规定性,从而决定了甲午战争前后北洋海军建设和运用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如谋统一、讲义战,求和平、重防守,建威梢萌、伐谋伐交等。清廷以中国传统的“德治”价值观和“义战”战争观念看待近代海上战争,对新的战争根源、战争形势判断失误;以中国传统的“守战”理论指导战争,采取了消极的“专守防御”,处处被动,屡失战机;对中国传统的“谋战”理论运用有失偏颇,重外交而轻军事,重威慑而轻实战,最终导致了北洋海军的惨败。然而,既是历史的局限性,就有客观历史造就的不可抗力因素的缘故。
——张炜《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与北洋海军的运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既是历史的局限性,就有客观历史造就的不可抗力因素的缘故”。(6分)
材料二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看法并简要评论。(8分)
材料三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另外一方面,
《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分)
从1840年到1901年,西方列强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以上四图各反映了列强哪次侵华战争?
(2)依据上图所反映的侵华战争,归纳指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哪些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列强四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
(4)某同学要对近代列强侵华战争进行专题探究,请你为其提供收集相关探究资料的主要途径。(至少举出3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 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 19 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将)世界最快、时速二十三海里的四千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 英人知道李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自知非买不可……举朝只有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结果这条船被日本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其后把我北洋舰队冲得落花流水者,即此姝也。
…… ……
快舰买不成了,至少快炮也该多买几尊吧?朝鲜局势吃紧,李鸿章循部下之请,要海军衙门拨款60万,购快炮二十尊,以替代各主要舰艇上之慢炮,而户、海两处,竟一毛不拔。李氏不得已,乃自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 20 万两,聊购次等快炮12 尊,以平舰上官兵之积愤。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 19 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面对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的残酷现实,梁启超批判说中国是“以一人而敌一国”。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3)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和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男女双性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家庭主妇角色,女性最高的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就是做一个贤妻良母……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 近代不同时期中国女性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变化简表: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女性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并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扼要归纳中国近代女性角色定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以“我看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不超过100字的短文,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订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处。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入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理由。(12分)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代前期,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是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中国大病,首在壅塞(即君臣之间、臣民之间和大小臣之间的‘隔绝’)”,他确信古老的中国服食了“议院”和“宪法”两剂药石后将会大变:“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者抒财,共赞富强。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
材料二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三 陈独秀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他还说:“要拥护那德先 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维新派认为中国政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简述近代前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民主政治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3)依据材料三说明,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在进一步推动中国民主进程方面有哪些认识和主张。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
数额(千两) |
岁入 |
数额(千两) |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
30000 |
田税 |
26500 |
陆军 |
30000 |
各省杂税 |
1600 |
海军 |
5000 |
各省杂项收入 |
1000 |
宫廷花费 |
1100 |
盐税盐厘 |
13500 |
海关经费 |
3600 |
厘金 |
16000 |
出使经费 |
1000 |
常关税 |
2700 |
河道经费 |
940 |
海关税(一般货物) |
17000 |
铁路 |
800 |
…… |
|
债款开支 |
24000 |
||
…… |
|||
总计 |
101120 |
总计 |
88200 |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有密切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最为紧要”,……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他分析了闽、沪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造工,并讲求驾驶操练之法,俟成部后,配齐地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二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有感于当时仍然严峻的海防形势,孙中山先生在其亲笔题写的挽联中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时代感叹。
——《近代中国海权问题的历史反思》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材料三: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近代史上,欧美列强和日本均主要通过海上路线入侵中国……
(1) 材料一中的“强敌”指什么?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主张。
(2) 材料二中孙中山感叹中国海权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3)材料三中李鸿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加强海防建设方面做了怎样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后世界》
材料二: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当时中国所谓“静止的、落后的”社会因素。你怎样看待这种“静止、落后”中的“幸”与“不幸”?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95年至1949年间,为实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爱国主义者”所作的努力(要求指出主要阶层、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实践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的新兴力量大多肇始于得风气之先的南方或以南方为主。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同盟会在1905至1906年有统计的会员为976人,其中广东170人,湖南158人,四川130人,湖北125人,余为其他各省。江、浙、皖人数不著者,因三省主要为光复会活动地区。光复会不像兴中会、华兴会的人几乎全体加入同盟会,而它只有少数人陆续加人。从改良思潮的酝酿到改良派的形成固然起于南方,即后来的立宪运动也以南方为基地。如江浙的预备立宪公会,湖北的宪政筹备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自治会均是。两派的组织及其活动地区说明了它们的社会基础的同一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评材料中关于“倡导改良与革命的首要人物都出自南方”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两则条约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5年,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摘自《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词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的角度概述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严重破坏。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为什么将9月3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
钓鱼群岛位于中国台湾东北的东海海域,由钓鱼台(岛或屿)、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五个岛屿及几个岩礁组成,其陆地面积约 6.5平方公里。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1895年被日本占领,二战时期,钓鱼岛又由美军控制,二战后据相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理应归还给中国,但1972年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群岛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中日之间就钓鱼群岛主权问题冲突不断,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
材料一 :1403年左右出版的中国航海记录《顺风相送》载:“至八日出海口,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夷船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多幅海疆图都清楚标明钓鱼群岛为中国的一部分,1863年清朝刻印的《皇清中外一统舆图》中,用中文明确标注我国版图包括钓鱼屿诸岛在内,而古米山以东用日文标名属于琉球。在行政上,钓鱼群岛明朝年间隶属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
材料三 :明清以来中国福建、台湾等地居民经常前往该群岛捕鱼采药,数百年间从未间停,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曾经有史学家提出许多证据证明,日本人在1884年发现钓鱼台,1895年1月14日日本内阁决定将钓鱼群岛“编入”日本领土。
材料四: 在1961年至1968年期间,美国方面对台海盆地进行过详细的地质勘测,估算出在台海盆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上,至少蕴藏了等同整个波斯湾的巨量石油,保守估计为800亿桶。
(1)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为什么说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近代日本曾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在这场战争中,你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曾在1884年及1895年两度窃据钓鱼台和现今占领钓鱼群岛的主要意图各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达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中西方思想家众说纷纭,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观。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孟子主张: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荀子认为:“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故言有召福也,行有召辱也,”主张以修养德性来“召福”;朱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利。其中,“多子多福”和家族“香火”旺盛成为个人幸福观的显著标志和重要体现。
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生幸福具备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而德行最根本。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性和美德,就决不会有幸福,幸福在于善行。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
材料二:近代中西方的幸福观
在近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日趋多样化,有人把国家的独立富强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些思想家以批判三纲、提倡自由、平等为前提,逐步形成了注重利群且倾向合理利己的求乐免苦幸福观。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欧洲,功利主义流行。“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践行“求乐免苦幸福观”和实现民生幸福方面,各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些构想并没有真正实现民生幸福,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概括近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