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辛丑条约》 | D.《马关条约》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对某历史事件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基,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这一现象( )
A.使鸦片战争失去人民支持 |
B.使太平天国运动形势逐渐发生变化 |
C.使义和团运动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 |
D.使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分崩离析 |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指的是( )
A.侵华英军 | B.八国联军 | C.发动侵华战争的日军 | D.英法联军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到:“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坚决反对与日本交战 |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
C.中国民众根本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
D.体现了当时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不明确 |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敌强我弱 |
B.清军将士在战场上胆小怕死,离城而逃,主动撤离 |
C.北洋水师遭受重创,李鸿章避战自保 |
D.封建制度的腐朽,致使国民爱国意识淡泊 |
有学者曾在1916年指出:“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 )
A.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
B.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D.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
B.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
C.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
D.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说:“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如果干涉带来和平,那种和平是不能持久的。惟有使用武力才能使这个国家和世界融洽共处,只要清皇朝不致受到威胁,中国的战败倒是一个有益的经验。”
――《华声论坛•甲午海战110周年祭》
材料二: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
――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戴高乐》
材料三: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或归宿……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并不以第三国为目标或对象,这种关系也会对第三国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发生作用。”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夏礼对中日战争和清朝政权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戴高乐提出的法国外交的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外交目标提出的背景。
(3)运用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的决定性因素。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
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
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
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