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下图是1977-2003年安徽省GDP增长曲线变化图。下列说法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经济腾飞的起点①归因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B.经济最低点②出现是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致 |
C.经济最高点③出现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D.该曲线变化图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见证 |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记载:“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这一记载说明我国
A.全面推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 B.继续坚持农业集体化道路 |
C.改造了农村的基层政权机关 | D.正在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 |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
B.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改革历程 |
D.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
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材料中的举措推动了
A.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 |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 | D.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
解放思想往往是改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思想解放的相同点有
①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有利于破除计划经济的束缚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79年初,一条牙膏广告在《天津日报》登出,这是文革后中国内地第一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商业广告。香港《大公报》评论道:“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有
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 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③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被开放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 |
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种做法
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
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
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 |
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
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6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
C.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觉醒 |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
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这主要得益于
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 | B.分配关系的调整 |
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 | D.农村改革的支撑 |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了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
C.改革面临着巨大的艰难和风险 | D.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一个几亿入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的实现了如此困难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一“历史性胜利”是指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实现 |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
C.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 |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