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有两个在80年代初还受批评的观点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文件。一个是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有一个是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此时,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不包括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
B.经济手段不是中西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
C.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 |
D.指令性计划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④①②③ | D.②①③④ |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以上言论的主要依据的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 )
①土地所有制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邓小平年谱》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
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
有研究人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右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它说明
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源地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 |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 |
美国《时代周刊》每年都会将它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放在它的封面上,右图是1985年的封面人物,英文标题为“远离马克思”, 该杂志以此为题可能主要是关注中国的( )
A.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C.政治体制改革 | D.“一国两制”构想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反映了( )
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③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④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
A.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 B.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
C.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 D.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相接轨 |
1992年,邓小平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D.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