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崛起
A.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 B.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
C.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 D.成为农民致富主渠道 |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大通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这三个重大事件是按同一标准放在一起的,下面与这一标准相同的还有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
C.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D.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 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 |
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 D.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行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两者采取的不同类型分别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
C.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
C.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
D.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197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 B.试点家庭联产承包 |
C.实行市场经济 | D.扩大企业经营权限 |
1979-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其主要原因是
A.袁隆平“超级稻”全面推广 | B.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
C.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 |
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
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
安徽凤阳的发展是我国近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1958年一首歌谣中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但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 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开展“大跃进”运动 |
广东惠阳地委组织机关干部学习中共十二大文件,特别介绍了乌石公社景联大队党支部书记写的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横额:“社会主义好!”。“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农村合作化运动 |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