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
A.大力推进浦东开发和开放 |
B.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C.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6元;如今增加到4 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 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倾斜
A.①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解放生产力 | B.改善人民的生活 | C.实现小康社会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007年世界十大流行语中排在第十位的是“中国”。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⑴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⑵中国正在崛起
⑶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⑷汉语成为世界统一语言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⑶⑷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600 |
1670 |
1750 |
1810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8.25 |
13.5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
总人口(万人) |
非农业人口(万人) |
城市化率(%) |
1950~1957 |
55196~64653 |
9137~10618 |
16.55~16.42 |
1958~1960 |
65994~66207 |
12210~13731 |
18.50~20.74 |
1978~2006 |
96259~103475 |
15230~19686 |
15.82~32.53 |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车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材料三: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引自2007年11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
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家庭生活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什么思想的指导引领下进行的?
(3)简述这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987年所占 国民经济比率 |
英国 |
日本 |
中国 |
第一产业 |
2% |
3% |
25% |
第二产业 |
38% |
40% |
44% |
与英、日相比,中国的整体经济是①侧重于工业②农业技术含量高③侧重于服务业④第三产业比重太小
A.③④ | B.①④ | C.①② | D.②④ |
2007年新年伊始,美国最大的时政类杂志之一—《时代》周刊最新一期(2007年1月22日出版)的封面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红色的长城背后,一颗金黄色的五角星正冉冉升起(如右图)。杂志内文更是以11个页码的篇幅,详细报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昭示着——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一一李斯《谋逐客书》
材料二 范睢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其后四十余年,秦国继续坚持范睢“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再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然后打败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攻占齐国。
——“史记吧”网上资料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的“拿来主义”确实很值得后发展国家借鉴……明治维新后,手忙脚乱的新政权派出使团赴欧洲考察各国制度,以便为日本规划蓝图。代表团在考察后得出结论:一切仿效德国。
——钱乘旦《明治维新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到二战前德、日崛起的共同特点及其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6分)
材料四 中国领导人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维护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她为国际社会带来的只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摘自2005年8月9日《半月谈》:《中国和平崛起有益世界》(郑必坚文)
材料五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互相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
——摘自2003年12月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3)从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中各举一例重要史实来证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施五年计划,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举措。下列是《中国青年报》编辑的新时期历次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
——转自《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重大改革举动。
(2)“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简答在新时期实行“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看到右边这幅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他看到的这个图,最有可能属于
A.过渡时期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