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说:“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2013年1月18日,美国哈佛大学华裔教授傅高义在他的中文版《邓小平时代》新书发布会上说道:21年前的今天,邓小平发表一系列讲话强调改革,“假如邓小平活着,我认为他还会继续改革,不仅是经济上的改革,政治上的改革也会继续搞”。当年邓小平总结出的经济改革目标主要是
A.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B.实现“脱贫——小康——中等发达”三步走战略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l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
年均增长率(%) |
1953~1957年 |
4.5 |
1958~1962年 |
4.3 |
1963~1965年 |
11.1 |
1966~1970年 |
3.9 |
1971~1975年 |
4.0 |
1976~1980年 |
5.1 |
1981~1985年 |
8.1 |
(1)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2)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
① |
集体企业 |
城乡个体企业 |
外资或中外合资 |
1978 |
77.6 |
22.4 |
|
|
1997 |
25.5 |
39.1 |
17.9 |
18.5 |
(3)材料三中的“①”应该是什么类型企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时规定:“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壁,以遵守焉”。宋太宗时曾下令曰:“今后富商大乘马,漆素鞍者勿禁。”宋高宗时曾下诏:“禁米谷铺户停米邀勒高价。如违,杖一百。”
——据《宋史》、《宋会要辑稿》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据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历史性突破。
材料二 “凡将马、牛、军需、铁器、铜钱、缎匹、细绢、丝绵,私出私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物货船车并入官,……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大明律附例》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该政策的长期推行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回答,新时期我国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职能转变后的特点是怎样的?这种职能转变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就政府如何干预和管理经济,谈谈你的看法。
下图是“1970~1993年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
B.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的经济急剧衰退 |
C.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
D.社会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
B.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C.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
中国 |
美国 |
苏联 |
日本 |
1950 |
61 |
8785 |
2733 |
484 |
1955 |
285 |
10617 |
4527 |
941 |
1965 |
1223 |
11926 |
9102 |
4116 |
1975 |
2390 |
10582 |
14134 |
10231 |
1980 |
3712 |
10080 |
14800 |
11141 |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苏俄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邓小平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三大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质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
B.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计划经济的部分内容 |
C.列宁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借鉴了市场经济的内容 |
D.邓小平改革开放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
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 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外销商品多生产于东南沿海,这里港口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马克思
材料三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人为地隔绝于世”指的是什么政策?分析其危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又推出取消出口补贴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 )
A.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
B.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
C.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D.减弱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的束缚 |
(25 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
“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 卷
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6 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 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 分)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
点。(12 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 | B.完成三大改造 |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下表显示了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出口走势比较,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年份 |
国有企业 |
外资企业 |
民营企业 |
比重(%) |
比重(%) |
比重(%) |
|
2001 |
42.5 |
50.1 |
7.4 |
2003 |
31.5 |
54.8 |
13.7 |
2007 |
18.5 |
57.1 |
24.4 |
A.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B.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C.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D.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