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 B.人民公社化时代 |
C.计划经济时代 | D.市场经济时代 |
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 B.保障企业合法地位 |
C.建立民主法治国家 |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
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 |
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
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如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等都被撤销,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改革最鲜明的特征是( )
A.推进机构精简,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
B.优化市场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C.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转轨 |
D.加快产业升级,顺应科技革命浪潮 |
据统计,“在价格方面,1990年,社会全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额中,国家定价仅占25%,其余75%为国家指导价格和市场定价”。这表明
A.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 |
B.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我国经济运行方式正向符合经济规律发展 |
D.市场调节开始主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
1980年12月11日,温州人章华妹领到了自己期待很久的营业执照(下图),成为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非公有制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面,谈“私”色变。使人们摆脱这种恐“私”症困扰的制度性决策是( )
A.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B.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
C.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决策 |
D.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确立的依法治国战略 |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村土地经营的新办法,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
B.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中共十三大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五大 | D.中共十六大 |
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
C.广大人民的愿望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下图)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 B.上海,红色的摇篮 |
C.改革开放在上海 | D.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
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993—1994年,我国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济合同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等密集颁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B.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C.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 D.“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 |
邓小平在1979年曾经说过:“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他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A.计划经济不再是主要经济模式 |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主要目标 |
C.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
D.南方谈话中的一些思想观点早已提出 |
下图1978、1998年相关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 |
B.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
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