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祌,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幵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下列最符合邓小平讲话精神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B.对外开放方针的确定 |
C.“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
D.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 |
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B.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
C.所有制形式变化 |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瓦解 |
B.目的是增强企业灵活性 |
C.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
D.现代企业制度开始确立 |
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制 | 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
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其中年份4最有可能是( )
A.1978年 | B.1985年 | C.1991年 | D.1993年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放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
D.单一公有制经济机构有所突破 |
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图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 B.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C.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外贸大幅度的增长 | D.中美建交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
“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1992 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B.《论祖国统一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D.《发展是硬道理》《重新审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
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
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
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
A.“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B.“摸着石头过河” |
C.“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 D.“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