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请回答:(1)材料中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为作者提供历史依据。
(2)在第二阶段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的“全球化”对19世纪四十至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之一,采取哪些措施谋取经济霸权?针对第四阶段的情况,我国又该如何应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写道:“他(指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称做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要求做到两者的内部统一。直到1992年,他才打破禁忌,公开宣称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等于宣布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核心部分即公有制及中央计划体制的抛弃。”这则材料无法揭示出的史实是(  )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取向
B.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原有禁忌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D.中国市场经济已经逐步确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的票证,但在1986年基本上失去了其流通价值。其根本原因是(  )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
C.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是什么?简要说明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至。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请简要评价
(4)如果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 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
“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 卷
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6 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 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 分)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
点。(12 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一则幽默故事说:里根、叶利钦、邓小平三人开着车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的路牌上写着“资本主义”,另一条路的路牌上写着“社会主义”,里根毫不犹豫地往资本主义疾驰而去,叶利钦稍一迟疑,紧跟里根而去。邓小平跳下车,将两块路牌对换了一下,然后跳上车也紧随着两人而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准确的是

A.里根坚持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变
B.叶利钦的改革导致苏联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里根、叶利钦、邓小平的选择本质上相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l975—2003年中国国有经济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数据不能看出

①国有经济占C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②城镇人口的就业环境恶化
③国有经济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④国有经济呈逐年衰退之势

A.②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福特制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福特汽车公司于1903年开业。亨利·福特想要制造一种面向大众而不是富人阶层的新型车。1908年引进T型车模型。这种车的价格只有850美元,当年的销售量就达到10607辆。福特采用流水生产线组装汽车。福特规定福特公司的最低日薪是5美元。这是当时普通工人工资的两倍。1913年,福特建立了第一家流水线汽车厂,这大大降低了汽车的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价格也下降到每辆360美元(1916年),当年就卖出730041辆汽车。到后来,一辆T型车的价格只有265美元。到1929年,美国汽车年产量达到450万辆,2310万辆汽车登记在案。20世纪20年代,汽车制造成为美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并带来了10年工业大繁荣,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59%,达到103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2%,个人收入增长38%。
-------------摘编自《美国百年经济奇迹》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兴建佐久间水库时所需要的几台发电机,日本无法自制,必须从国外进口,但当时因外汇短缺.外汇管理严格,只能得到一台的进口外汇。因此,他们便将这一台进口的发电机解体.描绘设计图,再委托日立、东芝、三菱电机公司研究、依样制造。于是国外的发电机技术很快得到“廉价”推广。1955年到1973年,日本用于引进技术的消化费用共计90亿美元,而国外对这些技术研发投入的费用总额估计为1800-2000亿美元。
----------------摘编自《日本百年经济奇迹》
材料三 中国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22日表示,中国的高铁技术结合自身实际,做到了集成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国外关于“中国高铁技术系抄袭”的指责完全不符合实际。现在只有中国才能在山区修高铁。对于如何看待技术的借鉴与创新,田力普说,全世界的创新都分为两部分,一是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另一部分是自己结合实际所作出的创新。“发达国家可以这样做,为什么中国不可以?”谈到外界对中国高铁技术自主研发的质疑,田力普言辞犀利。“我们购买德日法加的技术,那是按照国际规则支付了专利费的,这是合法的。消化别人的技术,结合自己的情况而创造出来的新东西,怎么会是抄袭呢?”据铁道部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将达1.6万公里以上。                                             
-----------中新社成都2010年11月22日电
⑴依据材料回答,福特在汽车生产领域的发明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发明怎样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日本是通过怎样的模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的?在这个过程中,其体现的特点是什么?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发展经济?
⑶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在发展高速铁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速铁路的大规模修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A.中苏关系恶化 B.经济计划手段彻底退出舞台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9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考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时说:“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考察凤阳县小岗村本身是对该地1978年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要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D.现有土地承包关系永远不会变,土地逐渐私有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20世纪初,在中国文化思想界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思想:“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青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材料四“君子不言利”,“安贫乐道”,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思想结晶,重农抑商政策的思想基础,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落后于西方。
“社会主义要蠃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力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1) 依据材料一归纳晚明时期“西学东渐”主要集中的领域以及产生的影响。
(2)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美国宪法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
(3)  材料三中“科学”的内容是什么?材料中的思想推动了当时中国哪些进步潮流的发展?
(4)  1978年以来,中国如何“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造“君子不言利”的传统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