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2)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三:建国初期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变化统计图
材料四:(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的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材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得到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简述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四分析这种变化的必要性。
(4)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要加快实现工业化应走什么样的道路?
《近代史研究》载文:“回顾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三次历史活动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特点。”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各自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它是核心就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据此回答:
(1)你认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其必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中国现代化运动第一次大规模实践是由地主阶级中一个派别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你认为这一实践的积极作用和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现代化的探索方面,从政治现代化的层面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各自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辛,最终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近代前期(19世纪60年代至五四运动)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机器竞争的年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他们开展实业救国,中国工业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发展。简要叙述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表现?结果如何?导致这些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以现代化为中心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史学研究的方向之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的工业化,19世纪60年代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上述经济上的工业化有哪些显著特征?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采取的所谓“自救”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失败,又有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强大风暴,使清朝统治者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一部分封建官僚感到面临着千古未曾有过的变局。祖宗走惯的老路已远远不能应付新的局面,必须探索新的出路,寻求新的对策,方能维持统治。
出路何在?他们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拥有比中国旧式武器厉害得多的“坚船利炮”,外国军队的训练有素,也远胜于中国的绿营、八旗。他们在同外国侵略者的实际接触中,还感到这些外国人与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夷狄”不同,并不准备推翻清朝统治而取而代之。因此,他们主张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力保中外“和局”的条件下,换取列强的支持,引进洋枪洋炮和西方某些先进技艺,求得“自强”,确保清朝统治。
请思考:洋务运动的出路怎样?你从这种结果中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4年江海关道丁日昌密查:“内地商人买雇洋商火轮夹板船只,写立笔据,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从未赴地方官报明立案。……缘洋商之货,进出只须完税,并无捐项,华商之货,进出既应完税,又须报捐。华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图利,愿为代报。”
——《海防档》
材料二 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是不过商人图借洋船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见”。
——《海防档》
请回答:
(1)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形式出现?
(2)从中国轮船航运业艰难兴起的史实中,可以反映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些规律性东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官督商办)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举办近代新式企业的组织形式之一。一般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委派官员经营管理。起初是为了适应“求富”的目的……可是清政府财力拮据,不能拨出巨款直接投资,也不愿负担亏损,遂选派富商、买办或退职官吏出面募集私人股本,兴办企业。……但企业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官款可坐收“官利”。……(后来)连最初积极参与官督商办企业活动的郑观应也认为“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陈旭麓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这些官督商办的企业)既有督办,又有总办,又有会办、提调诸名目。岁用正款以数百万计,其中浮支冒领供挥霍者不少,肥私囊者尤多,所以,制成一物,比西洋昂率过半,而又苦无机器,以至窳劣不精,难于销售。由是而论,通商之利宜其独让西人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商民虽然入股,不啻途人,即岁终分利无非仰他人鼻息,而局费之当裁与否,司事之当用与否,皆不得过问。
——吴佐清《中国仿行西法纺纱织布应如何筹办俾国家商民俱获利益论》
材料四 旧股中甚有借本易产而买股者,多年官利无着,本剩七折,吃苦已极。总办其事者,反躬自思,勿以人尽可欺耳!
——《申报·上海织布局在股含冤同人“公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洋务派官僚实行“官督商办”的目的与主要原因。
(2)简要分析产生的弊端及原因。
(3)简要分析官督商办企业的性质、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开展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根本目的是( )
A.镇压农民起义 | B.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C.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 D.挽救民族危亡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以废弛,何以肃边威远?——《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 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中国海疆主权》
材料三: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但用旗绿弓箭刀矛抬鸟枪旧法,断不足以制洋人,并不足以灭土寇……凡绿营额兵,疲弱勇营,酌加裁减,其饷即加新练之队。”
材料四:“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作为海洋上的统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所有交通干线。——美国马汉的《海洋战略》
(1) 材料一、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2材料三中李鸿章提出了什么主张?为此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结果如何?
(3)比较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建立海军与西方列强建立海军的差异。
不同时期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概括,反映着当代学人对历史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新概括。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依据材料一的观点,你会对近代前期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同时任选中华民国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件重要事件进行评价。
【材料二】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进行革命准备的?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
(3)革命派为什么没有挖掉“树墩”?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材料三】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4)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材料四】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人了全球文明史。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闲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5)上述观点是研究世界近代史的新观点。结合15世纪以来历史和材料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881年,为了解决开平煤矿的运煤需要,修筑了一条11公里的唐山至胥各庄铁路。6月9日,“中国火箭号”车头首次行驶。通车时,顽固派借口震动皇陵,一度只得用马来拉车厢,不久即改用机车拖拽,这就是中国自有的第一条铁路。”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19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开启了近代化之路
②顽固势力的阻挠使近代化的速度放缓
③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人和任何势力无法阻挡的
④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一波三折,但总体向前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