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
19世纪80年代前状况 |
19世纪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700文 |
茶叶每公斤640文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
材料二从1861年美国在华设立旗昌轮船公司开始,航行于中国沿海及内河的各国商船逐渐增多。在一些河段,甚至90%以上的航运被外商控制。机动船严重冲击了旧式航运业,中国船户纷纷破产。……为“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72年底,李鸿章奏请筹建轮船招商局,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准”。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我国创办的商办企业
年代 |
新建商办企业 |
新投资总额 |
||
数量(家) |
年平均增长数(家) |
新投资(万元) |
平均增长(万元) |
|
1872~1894年 |
53 |
2 |
470.4 |
21.4 |
1895~1900年 |
104 |
17 |
2 300 |
383.3 |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李鸿章筹建轮船招商局的原因有哪些?试简要加以评价。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材料二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回答:
(1)导致1500年前后“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3分)
(3)按照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19世纪40—70年代西方工业文明开始对中国农业文明造成冲击,推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其主要表现。(6分)
阅读材料,参看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金朝开始,随着北京成为都城,地处海河与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的天津,很快发展成为北京调运漕粮等生活物资的中转枢纽和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舟车攸会,聚落始繁。"
材料二 开埠前的天津是一个封建性城市。开埠通商后,天津很快发展为我国最早建立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的城市之一;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业和港口城市、北方最大金融中心。
材料三 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工商企业。1903年,政府开始部署建设以大经路为轴心的新城区,仅20年,新城区就成为天津新的政治、文化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B、C三区开始形成的时间和原因。用一例近代史实说明天津是"通往北京的军事要地"。
(2)分别举例说明材料二天津的"新式工业、新式采掘业和新式交通"。依据材料二,分析开埠通商对天津发展的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的背景。依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初期天津发生的主要变化。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包括 ( )
①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②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③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④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
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试分别概述材料二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法准确。)
图一与图二相比,相同点有( )
①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其产品都直接投入市场
③都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④资金都很充足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材料 |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 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商业财政类:银行为一国财政之枢纽,其种类功用若何,试详论之。”这类考试题最早出现在
A.清末新政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洋务运动时期 | D.民国初年 |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他们的指导观念大体上是从儒家政治观念的武库中拣来的,在内容上是复古的。他们的模式来自中国的历史,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民的物质……有缺陷之处。”据此,材料中“他们”的实践是
A.创建继昌隆缫丝厂 | B.奉孔子为制度变革的先师 |
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物、学制度、学文化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B.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 )
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 | B.重工业和轻工业 |
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 | 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其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D.开辟了联结人类文明的新航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