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通讯工具的进步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官府公文靠驿传系统传递,长距离往来通信十分困难。但近代的邮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预备立宪时期,“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B.l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C.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是在1920年
D.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邮政系统正式接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的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   (    )

A.1909年 B.1911年
C.1918年 D.1920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路.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贴。这是指义和团   (    )   

A.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B.没有区别开外来的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
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是(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铁路成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主要的因素有   (    )
①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②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③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④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支持建设铁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于   (    )

A.外国的在华航运业
B.洋务运动的军用工业
C.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D.中国的民族工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A.京张铁路通车 B.紫光阁铁路
C.京广铁路 D.包兰铁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到2000年末,我国的电话使用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的影响程度不同
B.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
C.地理环境不同
D.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来源: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早在16世纪,人们已经懂得使用木轨,来减少车子的阻力和颠簸。18世纪,英国矿山和冶铁工厂的运输中已经普遍采用了木板轨道。但木板承重力差,易被轧坏,木材的损耗极大。后来,人们在木板外面包上铁皮,以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18世纪中期,人们又开始采用铁轮和用生铁铸成的凸缘铁轨,后又改为平铁轨,并使车轮带凸缘,以克服易于脱轨的缺点。1770年,一名法国人发明了一辆蒸汽机车,但仍有很多缺陷。1803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设计了一辆蒸汽机车,这辆机车重25吨,时速4英里 (1英里等于1.6093千米),但由于车轮和轨道平滑,行驶中特别是上坡时容易脱轨。1813年,乔治·史蒂芬孙攻克了许多难关,设计出了性能良好的实用铁轨机车。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此,交通运输进入了铁路时代。
材料二  1835年底,德意志才建造了第一条很短的铁路(不到6公里),但是,1860年它的铁路总长度已经达到7180英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英国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修建铁路的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了关于近代中国铁路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为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筑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在铁路兴建之初遇到了什么情况?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后到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修建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⑶据材料三,归纳近代铁路的修建对推动近代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右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 ②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 ③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来源:2009年江苏学业水平考试预测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来源: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生活就是历史,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坐京张铁路的火车来的北京。”赵洋说:“我刚给家里拍了封电报,让家里给我寄点钱来。”他们当中说话不符合当时现实的是(  )

A.张义 B.李辛 C.赵洋 D.王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
(据《l: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l
    0
   O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3764
   172
    922

(注:l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值所得,1926年数字则为两天平均值所得。)
造成当时上海交通工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交通工具种类的增加 B.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民族工业的发展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通讯工具的进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