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材料一 全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材料三 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五大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有权和自主权受到国家法律切实保护”的规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据材料二指出,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是什么?概括说明要实现这一关键目标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3)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在改革进程中,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是怎样不断深入的?综上分析,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来源:高考模拟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参阅右图

材料二:“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
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
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
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
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
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
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一中美国的目的能否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来源: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
材料四:1953年到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为38300个,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1950年的不到100户扩大到1965年的426户。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485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庄)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

来源: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摘自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摘自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1992年初南巡讲话
(1)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包含的基本思想。
(2)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并谈谈你的认识?

来源: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1)结合你的理解,简析1937年1月“红星照耀西方”的原因。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2)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哪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来源: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本来可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国民党没能抓住这两次机会,不得不退据台湾。请回答:
(1)第一次机会指的是什么?国民党是如何失去的?
(2)第二次机会指的是什么?国民党又是如何失去的?
(3)这两次机会的丧失对国民党自身和中华民族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4)今天,国民党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时,还面临着哪些重大障碍?

来源:高考模拟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二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和安全”,为此“各蹄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宪章》关于安理会的主要规定,分析这些规定对安理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积极作用。
(4)概述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总趋势和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来源:世界格局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了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概括在社会经济政策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来源: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所占的比重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7内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
材料二:进入5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象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材料三:

1970 年
      出口贸易
(亿美圆)
黄金外汇储备
(亿美圆)
国民生产总值
(亿美圆)
欧共体
         885
       270.3
     486.3
美国
         426
       117.0
     9742
1970年
美国
日本
西德
法国
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总产值
37.8
   9.45
 10.1
  6.5
100%
出口贸易
  15.2
   6.9
 12.2
  6.4
    100%
黄金外汇储备
  15.5
   5.2
 14.6
  5.3
100%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布局出现什么变化?
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来源: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6年中国举办“俄罗斯年”,中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俄国近代史上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试从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对此做法作简要评价。
(2)中国近代史上遭受了列强的侵略,俄国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3)俄国十月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有何关系,这种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4)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获得成功,简述两国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5)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30年的波折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苏关系经历长时间的波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为少走弯路,中共在当时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什么总任务?为实现这一总任务而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步骤和目标。
(4)以上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中,既有精神成果丰富的历史时期,也有综合实力特别强大的国家或地区.对其兴衰变化的分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之间早期文明中心出现了一大批思想伟人,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希腊、印度时代是三个著名的轴心文明,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这个轴心位于对人性的形成而言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
回答:
(1)从以下方面概括雅斯贝尔斯有关第一个“轴心文明”理论的基本观点。
大体时间:
主要标志:   
历史地位:  
(2) 以希腊文明为例,选择每方面的一项代表性成就填入下表。

代表性文明名称
政治文明
经济成长
思想发展
 
希腊文明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并联系史实说明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答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的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中共十七大重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何现实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请回答:
(1)分别指出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
(2)概括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开始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
(3)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来源: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题全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化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经验                         
——摘自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
人均产值
国家类型
 
1970年
 
1992年
32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3)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来源: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题全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二战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的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这种变化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