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亚非拉美文学
高中历史

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

A.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 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
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 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是否可以享受到以下文明成果:
①用楷书字体抄写《论语》
②利用祖冲之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借助官方编定的《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全可以享受 B.②③可以享受 C.②④可以享受 D.全部无法享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118页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如何?
(2)宋代的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的新阶段。请简要列举春秋.战国.西汉.宋代儒家思想发展的概况。
(3)宋词分哪两大流派,各举一位著名代表人物,元曲的主要代表人物。
(4)这时期什麽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5)宋代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谁的什麽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文化成果中,不能体现出秦汉文化所具有的统一王朝气势恢弘的特点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话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适应市民文学的一种新形式
B.是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产生的
C.内容涉及佛经故事、历史故事
D.有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爱情故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统治者重视、扶植文化的现象不包括

A.医学、天文、算学专业学校的出现
B.佛教、道教的流行
C.传奇小说的出现和流行
D.编纂了多部被列入《二十四史》的作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始社会时期面具的用途不可能是

A.驱魔
B.娱神
C.辟邪消灾
D.戏剧的道具
来源:原始社会时期面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宋八大家中不包括

A.柳宗元 B.欧阳修 C.曾巩 D.陆游
来源:唐宋八大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历史必然要接触史料。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物,目击者或者当事人留下的实物、文字或者口头的陈述为一手史料,而非目击者或非当事人的文字或口头的陈述为二手史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手史料都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B.二手史料都带有陈述人的主观因素
C.只有一手史料才能真实的反映历史
D.二手史料的价值不如一手史料
来源:辽宁省开原高中五校联考201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是

A.《永乐大典》 B.《古今图书集成》
C.《天工开物》 D.《四库全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莫高窟 D.白马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博物馆精心推出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从青铜之乡的西周吉金、秦始皇陵的复活军团、汉唐墓葬的皇皇壁画,到唐代窖藏的遗宝精粹、皇家寺院的石破天惊,让人们得到了一次十分庄严的中华文明结集的观赏,此次国宝展也引起了参观者和学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回顾与反思:①中国古代汉唐时期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创造了灿烂夺目中华文明;②唐是一个重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请按上述两个方面分别举出若干史实加以说明。(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
(2)依据材料一、三,指出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来源:福建省莆田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亚非拉美文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