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北宋时期“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图。最上边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捣药白兔两边的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的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各转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针铺融原料收购、细针制作、销售于一体
②刘家针铺是私营的制针作坊
③反映了两宋时期中国手工业生产、销售的新发展
④北宋手工业产品出现产品商标,有了产品广告
⑤北宋针铺制作规模大、分工细,使用雇工生产
A.①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⑤ |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海外贸易刺激了丝织业生产 |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 |
C.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 | D.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
下列言论中不符合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的经济思想的是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 | B.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
C.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 | 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
《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
在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四川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名列其中。成都某校历史科研小组参观考察了该遗址,下列是他们列出的有关宋代地层遗迹的记录,其中有误的是( )
A.遗址中有残缺的纸币“交子” | B.一个冶铁作坊遗址内有用煤的痕迹 |
C.一个陶瓷作坊遗址中有许多粉彩瓷器 | D.街道遗址中住宅区与商业区交错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A.工场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官营手工业 | D.民营手工业 |
《汉书》载:周初,姜尚规定“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礼记·王制》强调凡是不符合规定长度和幅宽的产品,不能用它纳贡和上市售卖。该材料可说明周代( )
①丝绸商品规格制度已出现
②丝绸可作为重要的货币使用
③丝绸贸易的兴盛
④丝绸经营模式中以官营手工业为主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④ |
在我国陶瓷史上,唐代瓷器的状况可用“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中国制瓷业的相关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
A.宋代白瓷开始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
B.青瓷出现在元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
C.景德镇在宋代成为著名的瓷都 |
D.青花瓷是明代瓷器的主要代表 |
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
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 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 |
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 | 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四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2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