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变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B.“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
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 D.“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
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
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 “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 | 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
C.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 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
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 |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
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 |
B.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
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
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
下图为新疆出土的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局部)。该织锦结构复杂,工艺精湛。经考证,专家认为这是当时拉弓射箭时使用的护臂。据《史记·天官书》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汉代人为军国大事祈求祥瑞的心态
②汉代的官营纺织业技艺精巧
③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
④汉代流行的字体是楷书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材料说明( )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
B.手工业历史悠久 |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
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下列三件手工艺品均是我国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分别产生于不同朝代,其中出现最早的是在( )
A.清朝 | B.明朝 |
C.唐朝 | D.汉朝 |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最终以沉船上发现的瓷盘碎片(右图)确定了该船只的身份。据此获取的信息是( )
A.制瓷技术的高度发达 | B.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 |
C.洋务运动的历史见证 | D.甲午战争的中国惨败 |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迁移到了越南,将我国的许多手工业品、生产技术等也带入越南,其中可能包括:①炼钢和淬火工艺 ②白瓷生产技术 ③松江特产棉布 ④用煤冶铁技术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汉代的盐铁丞孔仅言:“敢私铸铁器鬻(卖)盐者,钛左趾(剁脚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孔仅在此强调( )
A.实行盐铁官营 | B.用灌钢法冶铁 | C.加快盐铁生产 | D.郡县制的合理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