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即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农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
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 | 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礼记·典礼》中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记载的是( )
A.工场手工业的规模 | B.官营手工业的分工 |
C.私营手工业的繁荣 | D.家庭手工业的兴起 |
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 |
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 |
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 |
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这种现象( )
A.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 | B.使得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C.是封建政府的政策所致 | D.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
B.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
D.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
“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丝绸产品远销欧洲 |
B.唐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
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
B.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
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
D.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的“吾”的身份是( )
A.官营手工业者 | B.民营手工业者 |
C.家庭手工业者 | D.雇佣手工业者 |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下列三件手工艺品均是我国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分别产生于不同朝代,其中出现最早的是在( )
A.清朝 | B.明朝 |
C.唐朝 | D.汉朝 |
2014年,国家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最终以沉船上发现的瓷盘碎片(右图)确定了该船只的身份。据此获取的信息是( )
A.制瓷技术的高度发达 | B.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 |
C.洋务运动的历史见证 | D.甲午战争的中国惨败 |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迁移到了越南,将我国的许多手工业品、生产技术等也带入越南,其中可能包括:①炼钢和淬火工艺 ②白瓷生产技术 ③松江特产棉布 ④用煤冶铁技术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汉代的盐铁丞孔仅言:“敢私铸铁器鬻(卖)盐者,钛左趾(剁脚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孔仅在此强调( )
A.实行盐铁官营 | B.用灌钢法冶铁 | C.加快盐铁生产 | D.郡县制的合理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