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邓小平理论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
材料二 “欧洲现代经济”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这个“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张。在这一扩张过程中,“恶”作为资本的本性得到了露骨的体现。资本的“恶”性是它全部能动性的基础。但恰恰正是资本的这个“恶”,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时代:它把劳动力变成商品,把货币变成资本,把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变得比奴隶制和农奴制“先进”,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还有利于为未来更高级的新的社会形态创造要素。
——裘元伦《欧洲工业化时期劳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关于“资本”的观点。
材料三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永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文选》第2卷
材料四 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
——2014年11月21日习近平《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你对义、利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们走过的2014,饱含敬畏,充满力量。
又一个甲午之年。这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00周年,也是“二战”全面爆发75周年。这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诞生60周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30周年,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诞辰110周年。这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0周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
——新京报2015年1月1日新年社论
(1)材料中纪念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分界线,战前清政府走上自救之路,战后国人走上维新之路、共和之路。“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的核心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学习西方的探索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2)材料中纪念的新中国成立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材料中“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让20世纪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推动巨变发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意义?
(4)思想理论改变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思想谈谈你对理论创新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
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
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材料一中斯密与材料二中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对英国、中国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请回答: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

材料三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五

(1)材料一中的A、B、C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
(2)材料二图中所示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思想理论?这一思想理论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主进程起了巨大作用,请概述其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发起的一场运动的名称。
(4)材料四描述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哪一革命理论的实践?列举毛泽东集中阐述这一理论的三篇重要文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什么重要主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请回答:
(1)五四运动以前,为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争”中形成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它分别形成什么主要成果?
(3)20世纪90年代,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作了怎样的阐述?
(4)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念念不忘)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陈云同志建议决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增加回顾以前28年历史的段落。他说:有了党的整个历史,把毛泽东在60年中间重要关头的作用写清楚,那么,评价毛泽东就有了全面的根据,也就更能说服人。
——张树军主编《红色决策:中国共产党重大会议实录》
材料三  簇拥着邓小平巨幅画像的“春天的故事”方阵经过天安门城楼,呈现出了群众游行的第二部分“改革开放”。身穿绿色服装的男女青年组成“春天的故事”方阵,手持黄色迎春花花束和粉色桃花花束,簇拥着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画像。广场上出现了“解放思想”四个大字。现场放出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中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孙中山先生为“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提出过哪些主张?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陈云同志建议决议“增加回顾以前28年历史的段落”的目的是什么?
(3)毛泽东一生中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在于什么?
(4)材料三中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指出体现这一精髓的两个“宣言书”。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概括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请回答:
(1)五四运动以前,为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争”中形成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它分别形成什么主要成果?
(3)20世纪90年代,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就“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作了怎样的阐述?
(4)近代以,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竞成”》
材料二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
(2)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时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影响的产物。同时,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了政治、经济新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新的思想在孕育;同时,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又严重阻挠着新思想的破土而出。在这样矛盾重重、风雷激荡的时代,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篇中宣称“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他们把传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学出现“新发展”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二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应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的。也有人总结这场“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为“布新而不除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改革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自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材料三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3)实现这次转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变法活动实践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 这一思想孙中山后有了什么新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各自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6分)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2)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二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3)材料三对于这场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并说明你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认为,继毛泽东模式后,形成了邓小平模式。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断进行修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体现的改革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首先,社会主义不是贫困,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次,要发展生产力。第三,要改革开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对发展生产力有用的东西。第四,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就必须坚持四顶基本原则。邓小平本人把他的上述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据《世纪大讲堂》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邓小平模式。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叙述通顺流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的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
材料二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l 9 8 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2)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二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邓小平理论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