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 |
B.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 |
C.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 |
D.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
《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
A.齐国的管仲改革 | B.鲁国的“初税亩” |
C.魏国的李悝变法 | D.楚国的吴起变法 |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原因有
①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③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因果关系的叙述,判断正确的是
前提:梭伦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的
结论:梭伦改革能从根本上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 B.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
C.前提、结论皆正确 | D.前提、结论皆错误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6分)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4分)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呢?试述你的理由。(6分)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7分)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
B.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
C.改变更戍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经济基础 |
21世纪中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 B.募役法 |
C.市易法 | D.青苗法 |
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
B.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 |
C.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 |
D.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
C.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
D.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