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 B.儒家 | C.道家 | D.墨家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是2007年祭孔大典推荐的五句奥运会迎宾语,这五句迎宾语体现的人文奥运理念包括( )
①平等团结 ②友好相处 ③以礼治国 ④和平发展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 B.致良知 | C.心外无物 | D.天人感应 |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中国孤儿》是伏尔泰根据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他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希望向中国学习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重建欧洲道德秩序 |
B.以儒家“仁”“礼”的思想规范行为 |
C.继承儒家平等理念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以儒家思想反教会思想专制倡导理性自由 |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B.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
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 B.墨、儒、法、道 |
C.法、儒、道、墨 | D.道、法、墨、儒 |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与材料相符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 |
B.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的墨家 |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 |
D.“无为而治”的道家 |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
B.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
D.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
墨子认识到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类社会只有从事物质生产才有物质生活,墨子对发展农业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首先,应当开垦荒地。“田不辟,少食。”“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得其任,则功成;地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材料中墨子的观点表明( )
A.土地能不能得到合理使用,能不能充分发挥效力,是农业生产能否发展的关键 |
B.小生产阶层希望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
C.统治者应该不违农时 |
D.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
《商君书•赏刑》记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执法等级有别 | B.量刑参照功过 |
C.法律一视同仁 | D.严刑酷法治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