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孔子的言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过犹不及”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有教无类”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人们才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
D.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 | B.关注民生 | C.人性向善 | D.关注现实 |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说:“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以下选项中体现这一思潮的是
A.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 B.老子:主张“因循自然” |
C.韩非子:认为“事异则备变” | D.墨子:主张“兼爱”“尚贤” |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 B.仁政思想 | C.礼法并重 | D.礼治为先 |
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
A.以民为本 | B.以礼治国 |
C.民贵君轻 | D.礼法并施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 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B.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
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 B.墨、儒、法、道 |
C.法、儒、道、墨 | D.道、法、墨、儒 |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与材料相符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 |
B.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的墨家 |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 |
D.“无为而治”的道家 |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
B.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
D.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