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遂王诸夏。……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 《魏书》卷110《食货志》
材料三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四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井田)废久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商鞅变法中“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受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有何积极作用?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俄国官员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归纳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其实施有何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A.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了封国采邑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B.孝文帝实行“三长制”,使地方豪强失去对大量依附人口的控制,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C.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D.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西北段边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措施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该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的相似点。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关于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官吏俸禄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指专务耕战)而得官爵……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
(1)材料一中的思想在商鞅变法过程中有哪些体现?其“利禄官爵”的调整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一《魏书·高祖纪》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度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泰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   17世纪初,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其中在用人制度上,颁布官职等级,规定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按功晋升。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升到8等以后列为贵族。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
——摘编自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制的相似历史作用。(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甘)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春秋五霸)不同法而霸。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今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19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商鞅变法的必要性。(6分)
(2)根据材料二,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商鞅之法,良法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的出发点。(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商君列传》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A.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C.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取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鞅变法中,对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