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高中历史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
①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③司法方面实行公开审判               ④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四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五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依据是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俄国的时候,启蒙运动正在风行欧洲大陆。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倡导的民主和法制观念,逐步深入到许多欧洲人的思想中。女皇以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态看待这些启蒙思想家。她给伏尔泰的信中说:“从17岁起,我能自由地支配我的时间以来,您的著作是我最好的师友。”
她是在俄国开始普及教育,然后我们也知道,就是俄国的文学,尤其是俄国的女性文学,实际上就是从叶卡捷琳娜开始的,……所以这个人在文化方面对俄罗斯肯定是有贡献的,一般的人也认为,她是非常开明的一个君主。
材料二    为了筹措教育经费,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弃了皇室基金,这笔沙皇的个人经费大约占当时整个俄国国家支出的十三分之一。……斯莫尔尼学院是俄罗斯第一所女子学院。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看来,要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变得理想而完善,就要依靠每一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母亲。1775年,在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立了四年制的学校。而在各省的县城里面则建立了两年制的学校,在18世纪末,全国有两万多学生在这些学校里学习。……176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的第五个年头,她开始推行自己改革中最关键的一步,她要将欧洲的法制引入俄国。她花了两年时间亲笔起草了《法典起草指导书》,这部长达600页的《指导书》中,通篇浮现着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她宣称:“我需要人人遵守法律,但不需要奴役。”也许是时代的变化,叶卡捷琳娜二世试图采用和彼得大帝不同的方式来推进改革。
材料三     因为俄罗斯的统治者并不愿意给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奴以法律地位。在当时,农奴是可以像物品一样被买卖的。……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和巩固,与俄国劳动力资源稀缺有关。在彼得大帝时期,全国的人口不到1600万,而俄罗斯又拥有广阔的未开发的土地。农民不堪地主剥削时往往会选择逃走。由于人口的大量逃亡,莫斯科在历史上曾两度变为空城。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只能用强迫的方式把农民像奴隶一样束缚在土地上。标榜自由和人权、一心要改革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又一个路口上再次遭遇到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确切地说,是遭遇到农奴制和工业化的矛盾。她能不能往前走一步,废除掉农奴制呢?要废除它,不可能。如果要在当时废除它,必定要危及沙皇的统治,危及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的统治基础。
材料四    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没有改变俄国社会的实质。靠君主本人来推动的改革不可能用来推翻自己。所以,当叶卡捷琳娜二世听到法国革命的消息后,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是“法兰西的瘟疫”。为了建立帝国,女皇把更多的人变成了农奴。和彼得大帝时代不同的是,女皇给了贵族们更多的自由,因为女皇需要他们的支持。贵族也是人,他们也需要自由。叶卡捷琳娜给了他们这些自由,这是俄罗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而这些在彼得时代,是完全被禁止和镇压的。这位以彼得大帝继承者自居的女皇,和彼得大帝一样,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34年时间里,俄罗斯帝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得了通往黑海的入海口,三次瓜分波兰,18世纪80年代,叶卡捷琳娜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阿留申群岛归属俄国版图。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女皇本人则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叶卡捷琳娜二世俄国历史上第二个被称为“大帝”的君主的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叶卡捷琳娜为什么说启蒙思想是法国的瘟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彼得一世曾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事实上是强化了农奴制
C.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有利于俄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转型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历史上一些国家抓住机遇成功实现经济转型。材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篇》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一些国家以西方先进工业国为榜样,进行经济转型的探索,请从材料二的图中选出这一类型的国家,并结合所学说明选择理由。
材料三    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筹建名为“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日本投降后,石景山炼铁厂由原国民党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战争时期,石景山钢铁厂野草丛生,设备陈旧,30年仅产生铁28.6万吨。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景山钢铁厂,该厂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1958年,国家投资2.4亿元人民币对石景山钢铁厂进行扩建和现代化改造,结束了这里有铁无钢的历史。1979年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了承包制改革,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从1995年首钢开始实行集团化改革,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2010年首钢钢产量已达到3154万吨。三十年来,首钢累计上缴国家利税600多亿元,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首钢集团的发展演变。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世纪彼得一世的改革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潮流的措施是

A.发展工商业       B.加强中央集权
C.倡导先进的科技文化 D.加强军事力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矛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Ⅲ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重大改革回眸〕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传谣,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历史简编》
(1)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亚历山大要“从上面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不仅根本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而且对英国国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战争不仅给了英国国内的民主潮流和进一步改革以极大的促进,而且国内各政治派别在外交政策上的激烈争论,促使英国的自由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19世纪50年代末自由党的 
——宋晓东《克里米亚战争与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关联?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克里米亚战争如何促进了俄国和英国的社会变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遂王诸夏。……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 《魏书》卷110《食货志》
材料三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四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井田)废久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指出商鞅变法中“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受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有何积极作用?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俄国官员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归纳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其实施有何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贵族拖延解放农奴,顽固地坚持自己不正当的权利……那么,对于被驯服、无辜的、对专制制度重新燃起怒火的农民来说,解放的命令到来太晚的话,那时他们向老爷头上抛出的斧子,即使是命令和镇压,贵族的脖子和头也不再相连了。
把农民从地主压迫中解放出来!……职业的革命家不会赞同这种方式,但我们仍坚持我们的原则……我们诚挚地选择人类和平发展的道路。
——赫尔岑《钟声》
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对莫斯科贵族代表发表演说,表达解放农民的意向。赫尔岑立即致信亚历山大二世,称颂他为“开创俄国历史新纪元的活动家。”……1858年,赫尔岑写到:“亚历山大二世辜负了在他刚继位时俄国人民对他的期望。……沙皇很想把手伸向农民,农民也很想握住他。可是他们的手无法握在一起。俄国现在仍然是贵族的舞台!”
——张建华《政治激进主义与近代俄国政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尔岑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赫尔岑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沙皇很想把手伸向农民”的社会背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农奴制改革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