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这样预测时局:“……自那时(注:指1815年)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造成俄国“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
A.遭受西欧国家的侵略 | B.俄国农奴制的阻碍 |
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 D.机器工业极其落后 |
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词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 )
A.伊凡四世 | B.彼得一世 | C.亚历山大一世 | D.亚历山大二世 |
以下是中世纪一段“敕封式”的宣誓词:“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据此,这一“敕封式”最有可能发生在
A.国王与教皇之间 | B.贵族与贵族之间 |
C.领主与农奴之间 | D.贵族与市民之间 |
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实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
B.亚历山大二世顺应了历史潮流,在改革中所做的努力应予肯定 |
C.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改革很不彻底,存在局限性 |
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是封建君主制向资本主义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
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分子在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中说:“……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这里所说的 “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发展的缓慢 | B.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
C.新思潮的冲击 | D.战争对俄国来说是非正义的 |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
A.加强资产阶级专政 | B.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 |
C.加强军事实力 | D.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解放 |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C.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
D.最终结局是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
18世纪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常说“君主应为其人民服务”。这反映了她( )
A.坚信君权神授 | B.受社会契约论影响 | C.主张君主立宪 | D.信奉人民主权学说 |
有人评价说,1861年后的俄国就是一个大杂烩,既有资本主义的东西,又有农奴制度的残余,还有极端的沙皇专制主义,这种“大杂烩”社会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
A.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 B.殖民帝国主义 |
C.垄断主义帝国 | D.农奴制帝国 |
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主要依据是
A.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的 |
B.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
C.改革是进步文学家推动的 |
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
有人评价说,1861年后的俄国就是一个大杂烩,既有资本主义的东西,又有农奴制度的残余,还有极端的沙皇专制主义,这种“大杂烩”社会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
A.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 | B.殖民帝国主义 |
C.垄断主义帝国 | D.农奴制帝国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兴起的相同背景是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 B.民族危机的加深 |
C.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 | D.封建专制的强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