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永年间(1848~1854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显著的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把烈火”的含义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以“增强了民族力量”的。(3分)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在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纵观人类文明史,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往往会出现一些影响深远的改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材料三

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这次改革中的什么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所反映的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起到了怎样的社会作用?
通过对诸多改革的学习,我们发现很多改革往往都会涉及土地问题,试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而超越了别国?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
材料二中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孝文帝出行图                                     19世纪末明治天皇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
内容是:“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请回答:
(1)明治天皇进行这项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5分)
(2)“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的目的是什么?请举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事例各一项。(4分)
(3)明治天皇的这些措施对日本乃至东亚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联系所学知识,说出日本为走向近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期的埃及、日本、中国、俄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四国改革的史实回答: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自钱乘但《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如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
材料四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请回答: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结合材料三,指出材料中中国变的“皮毛”是指什么?(2分)而日本先变的是“体制”, 指出明治维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3分)
(4)材料四中,穆罕默德·阿里在经济上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5)四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1911年……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文中划线部分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______。概括毕士麻克提出观点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发出感慨的原因。(6分)
谈谈你对“它在中国的历史……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的理解。(4分)
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一——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 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下图:
 
图一  1853年“黑船事件”         图二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二 日本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
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是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根据材料一说明图一、图二之间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式,并谈谈你对这种方式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材料一 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
(2)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人欧”的主要理由和消极影响。
(3)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
(4)结合所学,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如何,并简要分析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九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生存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认为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态度如何?据材料一概括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
99
11600
7854
1879
287
42000
51937

材料三        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项目
1888年
1894年
工厂数
1691
5985
蒸汽机数
409
1808

材料四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材料五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3分)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三,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
(5)据材料五,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据《辞海》等整理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