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做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 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 |
某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与影响有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下列关于二者相似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人们摆脱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 |
B.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
C.集中于社会上层领域 |
D.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
宗教改革使基督教信仰回归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其中的“隔阂”不包括
A.《圣经》 | B.教皇 | C.教士 | D.繁琐的宗教仪式 |
著名理论家蒋方震曾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是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是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的核心是( )
A.人文主义,因信称义 | B.人文主义,因行称义 |
C.民主政治,蒙味主义 | D.城邦文明,因信称义 |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
A.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 B.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 D.提出了“因信称义”的思想 |
法国无神论者让•梅叶认为:“为了建立良好的信条,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即正直、诚实和自然地正义的法则,而不要空谈骗子的神话,不要空谈信徒的偶像崇拜经验。”下列对此观点的解释最为恰当的是( )
A.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B.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
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 |
D.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
A.揭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 B.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 D.提出了“因信称义”的思想 |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
B.信仰是否必要 |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会权威 |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B.西欧社会的转型 |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 D.整体世界的形成 |
马丁·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他说的“外物”包括( )
①神职人员 ②苦修行善 ③阅读《圣经》 ④购买“赎罪券”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 B.信仰即可得救 |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 D.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
马丁·路德的主张引起德国社会的强烈共鸣,哪些人支持了他的改革?( )
①农民阶级 ②新兴资产阶级 ③世俗封建主 ④罗马教廷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②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