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主要的历史概念实际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光荣革命 | B.柏林墙 |
C.斯大林模式 | D.巴黎公社 |
英国学者威廉斯说,“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确定了国王不得违反的某些法规,而对其能够怎样行动却未明确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议会有权倒阁 ②议会制约王权
③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④国王仍保有很大权力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对这一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 |
B.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国家政权 |
C.议会开始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
D.国王仍然掌握一定的行政权力 |
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年至今》一书中写道:“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利,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英国人民“行使政治权利”表现在通过投票能够( )
A.产生国王 | B.确立内阁 | C.制定宪法 | D.选举议员 |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卡梅伦的上述言辞体现了英国首相( )
A.受多方面监督 | B.权力受内阁制 |
C.社会地位较低 | D.不掌握国家实权 |
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契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造成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A.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 B.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的权利来源发生了变化。其变化是( )
A.由议会变为内阁 | B.由上帝变为议会 |
C.由上帝变为国民 | D.由上帝变为辉格党 |
乔纳森·斯科特也持类似观点,他说:“用17世纪的话来说,它是一次‘( )’,因为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动荡后,它最终恢复并挽救了一息尚存的伊丽莎白时期的教会和国家制度。”( )
A.光荣革命 | B.工业革命 |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D.社会革命 |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他评价的是( )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英国人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把‘暴力革命’和‘激进主义’的观念传播向欧洲的时代,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下列最能够体现当时英国人“自己的方式”的是
A.1688年“光荣革命” | B.《权利法案》的颁布 |
C.建立现代工厂制度 | D.1832年议会改革 |
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A.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
B.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
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
D.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
“它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戏剧,不具有革命性质”,麦考莱的《英国史》称它是理想的、合法的、典范的革命。这场革命其实质是
A.封建政权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斗争 |
C.资产阶级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
D.封建国王与克伦威尔争夺政权的斗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