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该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
D.经济待遇与政治地位不相称 |
美国学者洛威尔指出,英国1688年的政变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 |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
C.政变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
D.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 |
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其关键在于对国家权力分配问题的解决。这里的“关键”指的是( )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B.光荣革命排除暴力 |
C.国王掌握国家权力 |
D.阶级利益得到调和 |
1688年的革命之所以“光荣”,在于它没有流血;1688年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来未完成的历史任务。这场“光荣革命”发生在( )。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
1855年,英国下议院议员查尔斯•伍德写道:“当我(在1825年)初次进入议会时,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行政管理。我们的法律变更由个别议员提出,并作为非党派问题靠双方议员的联合行动实行。现在,当某个非党派议员提出一项计划时,并非等于自行提出议案,而只是为了唤起政府的注意。”材料主要表明
A.议会中的党派斗争激烈 | B.内阁加强对立法工作的干预 |
C.政府的职权在不断削弱 | D.非党派议员的立法权被剥夺 |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 B.扩大议会的权力 |
C.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英国制度有如下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中的“巴厘满”是指( )
A.首相 | B.内阁 | C.法院 | D.议会 |
下列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其内容与结论完全一致的是( )
|
檄文内容 |
结论 |
A. |
《权利法案》: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
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B. |
《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
实现了美国人民的真正平等。 |
C. |
《人权宣言》: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未由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
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 |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
体现了总统制的政体特点。 |
依据英国宪法,下议院可以对个别内阁大臣进行关于行政措施方面的质询,内阁大臣作为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必须对所有行动和失职行为作出答复,对其行政过失或失职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这实际上反映了( )
A.议会掌握着国家大权 |
B.议会有权力任免内阁大臣 |
C.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
D.议会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 |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A.君主立宪制确立 | B.责任内阁制确立 |
C.1832年议会改革 | D.两党制形成 |
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
A.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是指
A.君主制在英国被推翻 | B.议会开始要求制约王权 |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 D.国王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