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高中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            ;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

A.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纲领》的制定
C.秦的统一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
D.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国之初,广东流传这样的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头。女子解放,自由选婿。”歌谣内容反映的新风尚,适应于当时的
①内地乡村 ②发达地区 ③受新式教育的国人 ④满洲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C.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长的蒋介石发表演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说明(    )

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 B.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
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 D.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  实
推 论
A
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仅仅两周就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欧洲。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B
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青苗法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C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
D
《大日本帝国宪法》:“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 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 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台湾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价某事件。认为其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该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根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二致 B.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D.深受伏尔泰思想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