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注:图中文字为:“猿猴倒行逆施凡我国民群起而攻之”)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是
A.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 B.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共和制度 |
C.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 D.反对暴力革命,欣赏渐进改良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 )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
B.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 |
D.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包括
①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②伯里克利才能杰出③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④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
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民权主义 |
B.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代议制 |
C.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
D.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
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指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被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
C.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 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 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 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
某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该观点强调的是:
A.三民主义思想存在缺陷 | B.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 |
C.革命实际没有推动社会重大进步 | D.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下列选项与孙中山的这段话不符的是 ( )
A.孙中山放弃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
B.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化,由效法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
C.孙中山改旧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
D.孙中山有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初步想法 |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印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