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吸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以此判断与这两种观点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 D.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向首相柏特曼的一件呈文中称:“在英国的对华商业中心,扬子江区域内,日本是英国最尖锐的竞争者。……这个矛盾可能因中国变乱更为显著。但是,只要英、日同盟要求在新中国有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共同利益将促使其他列强一致行动”。这里的“新中国”是指( )
A.中华民国 | B.太平天国 | C.中华人民共和国 | D.南京汪伪政权 |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士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当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
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铲除了封建君主制 | 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C.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 | D.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
A.都是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
C.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 |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人们通常用“封建欲孽”这个词特指近现代社会中残存的拥护封建制度的分子,这种用法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变法后 | B.辛亥革命后 | C.新文化运动后 | D.新中国成立后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完成革命任务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