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五四运动爆发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苏联建成杜会主义社会 |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条款的根本目的在于
A.限制袁世凯 | B.维护共和制 | C.扩大内阁权利 | D.反对封建专制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划过夜空的一道闪电,其光芒四射,泽被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假如你是“辛亥革命”课题研究小组的一名成员,做研究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学习: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根据材料,它是如何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和历史地位,你认为应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请你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实说明辛亥革命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任选其一)
引发“二次革命”的历史事件是
A.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 B.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
C.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 | D.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 |
清王朝统治的结束,表明中国
A.封建统治的结束 |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
C.君主立宪制度的破产 | D.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庄严宣布:“对外要将清政府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而后在《告各友邦书》中,重申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担过去的外债和赔款,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和利益。南京临时政府的这种变化表明其在此期间的主要目的是
A.延续帝国主义的中立态度 | B.获得帝国主义的外交承认 |
C.换取帝国主义的经济援助 | D.集中力量对付清政府和袁世凯 |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
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 |
C.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四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的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和进步意义?
(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5)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里程碑,它最大的局限是什么?
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事件是
A.黄花岗起义 | B.武昌起义 | C.北伐战争 | D.南昌起义 |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百年来武昌首义之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那场革命运动。
——章开沅《辛亥革命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修订版
材料二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不久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说:黄花岗起义之后,“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是所至嘱。”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教师参考书
材料三 为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0年12月4日,由共青团湖北省委员会、湖北省学生联合会主办的首届湖北省中学生演讲比赛决赛在华中师大一附中一号报告厅举行。大赛以“迎辛亥百年,抒爱国情怀,展学子风采”为主题,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学子们在演讲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了强烈的缅怀英烈、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摘自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园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完成下表。(2)材料二中孙中山为什么说“大革命以成”,而后来却又说:“革命尚未成功”呢?
(3)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今天我们青年学生纪念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下图是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文科班某同学关于近代史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判断该事件( )
A.使得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B.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
C.使中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
D.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下列关于其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1898年买办官僚盛宣怀提出:“各国窃保护之名,分占边疆海口,渐入腹地。……处今日而欲散其瓜分之局,惟有照土耳其请各国共同保护。凡天下险要精华之地,皆为各国通商码头;特立铁路矿务衙门,统招中国及各国股份,聘请总铁路司、总矿务司,职分权力悉如总税务司。”
——《愚斋存稿》卷30
材料三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敦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
材料四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的主张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这种主张不应肯定,为什么?材料三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