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汪精卫在孙中山的政治遗嘱中提炼出的两句话。孙中山逝世时正在进行的“革命”是
A.辛亥革命 | B.二次革命 |
C.护法运动 | D.国民大革命 |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能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
A.《时务报》 | B.《国闻报》 |
C.《申报》 | D.《民报》 |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2013年3月,李克强在总理答记者会上以此作为开场白。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世界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临时约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时间 |
1787年颁布 |
1911年 |
1954年颁布 |
制定机构 |
国会制定 |
南京临时政府众议院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特点 |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
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
评价 |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
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辛亥”年,在这两个“辛亥”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B.都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C.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民权的,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至,国内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一极好的先例。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材料二:“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他是如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推进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差异?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上述评价意在指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
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
下图所示纪念徽章上的主要文字是“中华民国鄂军政府起义纪念”,图案是五色旗和十八星旗。该徽章纪念的起义爆发于
A.广州 | B.南京 |
C.南昌 | D.武昌 |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现象表明( )
A.当时拥护君主立宪者占绝大多数 |
B.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民众与立宪党人的支持 |
C.清政府的立宪活动已无法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 B.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
C.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不断出现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这些主张
A.多是空谈救国或者盲目爱国 |
B.对革命持不赞成态度或认识模糊 |
C.在当时其愿望可以变成现实 |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
英国学者埃德温·J·丁格尔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国革命记》一书,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皇帝的逊位,而且是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在此( )
A.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
B.实质认为西方的文明战胜了中国的文明 |
C.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左右了中国革命进程 |
D.用文明史观客观分析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
1907年《神州日报》刊登一首悼念诗:“深山有虎称专制,天国无花不自由。千百罗兰相继起,利刃能断几人头。”它所描写的可能是
A.太平军将士坚守天京 | B.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
C.革命党人英勇就义 | D.五四进步青年被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