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孙中山的“这个办法”( )
A.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属性 |
B.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
C.确立了民主法治政治基础 |
D.强化了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 |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
下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者形象地说明了清政府
A.挽救统治,改善民生 | B.鱼肉百姓,洋人朝廷 |
C.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 D.官逼民反,统治崩溃 |
地图可以直观反映历史。如果给下列地图加一标题,应该是( )
A.太平天国形势图 | B.辛亥革命形势图 |
C.北伐战争形势图 | D.红军长征路线图 |
“把新的内容装进传统的外壳,使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该国国民性中最大的特点。”近代以来该国政治体制的确立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该国是( )
A.美国 | B.法国 | C.中国 | D.英国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 ;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D.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母亲李萍避走大漠,时蒙古人称汉人为“阿其那”(狗),“塞斯黑”(猪),到满人统治时期,汉人的情绪爆发最激烈的体现是
A.民主主义 |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生主义 |
有一位山西乡绅曾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日记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
A.鸦片战争结束后 |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
C.戊戌变法期间 | D.民国建立后 |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
某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C.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 D.国民革命取得了胜利 |
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
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
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