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强调了国家民族意识 |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章开沅认为: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经历了从“愤悱”到“讲画”再到“变力”的过程,认识上从情感走向理性,实践上变革的动力和力度也在逐步深化。其中“愤悱”、“讲画”、“变力”所代表的派别顺序正确的是
A.顽固派/洋务派/革命派 | B.革命派/顽固派/洋务派 |
C.洋务派/革命派/顽固派 | D.顽固派/革命派/洋务派 |
《中国报学史》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之作。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
D.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
词语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以下最有可能属于1912年的高频率词组是
A.黄花岗、武昌起义、皇族内阁 |
B.二十一条、罢市救国、民主科学 |
C.民国、约法、宣统退位 |
D.八国联军、赔款、拳乱 |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A.责任内阁制未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 |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
D.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失败 |
有人说:“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一直还在路上。”这里的两个“时代”分别是指
A.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 B.君主专制、人民民主 |
C.近代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 D.闭关锁国、改革开放 |
自1925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各地为纪念他相继以“中山”命名公园。截至2006年6月,中国已有41家(其中台湾10家,澳门1家),日本1家,加拿大1家,共43家。为纪念一人而命名几十家公园全球也只此一份。对此现象解释准确且组合完整的是
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得到了各国人民的敬重
②人们对其天下为公、与时俱进等精神品质的尊敬
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直到今天都始终具普世价值
④以孙中山先生冠名公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
有学者认为,改订新约运动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些特权,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关税自主,收回了一部分法权、租界和租借地,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批相对平等的新约,是此前历次收回主权运动成绩最大的一次。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是
A.大清政府 | B.南京临时政府 |
C.北洋政府 | D.南京国民政府 |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民族主义论》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派系斗争十分尖锐 | B.政权更替相当频繁 |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