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
B. | 辛亥革命 |
C. | 五四运动 |
D. | 抗日战争 |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最大的成果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
B.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C.《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
D.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政体 |
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也开始资产阶级化 |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主要报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其中属于1915年的一组是
A.立宪八国联军南昌 | B.三民主义武昌约法即位 |
C.中国共产党改造抗日新文化 | D.德先生北洋实业救国张謇护国 |
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
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
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捡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
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 B.清政府腐朽无能 |
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 D.袁世凯复辟帝制 |
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下列出现的场景,你认为那一个不符合史实
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实施“平均地权”纲领 |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向革命党施压 |
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 | 清朝皇室 | B. | 资产阶级保皇派 |
C. | 地痞、土匪、烟贩 | D. | 军阀、官僚、政客 |
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 | 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 B. | 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
C. | 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 D. | 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派取代改良派成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主要因为
①戊戌变法失败 ②《辛丑条约》签订 ③民族危机加深 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法律文献是
A.《钦定宪法大纲》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中华民国约法》 |
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孙中山得出上述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武昌起义成功 | B.中华民国成立 | C.清帝下诏退位 | D.《临时约法》颁布 |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