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下列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反映的经济形态在我国近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
B.曲线②反映的经济形态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
C.曲线④反映的经济形态最能代表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 |
D.曲线⑤反映的经济形态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下图反映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其中F1为动力,F2为阻力,F1>F2的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B.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期间 |
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行业 |
数量 |
占比(%) |
行业 |
数量 |
占比(%) |
机械工业 |
181 |
40.4 |
食品加工 |
22 |
4.9 |
化学工业 |
56 |
12.5 |
教育用品 |
37 |
8.2 |
电器工业 |
29 |
6.5 |
矿 冶 |
8 |
1.8 |
纺织工业 |
97 |
21.7 |
其他工业 |
18 |
4 |
A. 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B. 战时需求的刺激
C. 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 D. 官僚资本的膨胀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
B.②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日本对华军事侵略 |
C.③的趋势表明我国基本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
D.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以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 D.解放战争期间 |
下图反映了浙赣铁路局工作报告中的浙赣铁路线米盐运输量、军车开行次数等状况。 下列对该图信息的解读中,合理的是
A.米盐战略物资大量运输说明浙赣铁路有助于抗战 |
B.各类物品运输量差异反映了沿线经济发展不平衡 |
C.浙赣线军车开行的次数与米盐运输量呈正向关系 |
D.图中的数据波动是因为中国尚处于独立抗战阶段 |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设立迁移监督委员会,监督迁移东南沿海厂矿至西南大后方。到1940年底,内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7.09万吨,技工1.2万余人。该年底,迁移厂矿已大部分复工。大批工业的内迁在战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 | 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陈真编辑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战争一旦结束,不管是政府官员也好,公营事业人员也好,都纷纷转向到收复区的敌产的接收上。……天津的四百家工厂,就是被这些部会和局均分了事”。材料说明的是( )
A.一战之后民族工业重新萧条 |
B.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体制 |
C.抗战后国民党经济接收的情况 |
D.建国初期民族工业的改造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之工作。” 材料和罗斯福新政的不同之处在于
A.注意调节劳资双方关系 | B.政府限制垄断资本主义 |
C.由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 | D.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
1943年6月7日,上海某报刊登《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主■(注: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民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武汉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
A.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的改善 |
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
C.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 |
D.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 |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 B.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
C.转嫁战争负担 | D.强化物资管制 |
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
A.1895~1911年 | B.1912~1919年 |
C.1927~1936年 | D.1945~1949年 |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
|
1912~1920年 |
13.4% |
1921~1926年 |
-4.5% |
1927~1936年 |
8.7% |
1937~1945年 |
-2.45%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1945年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A.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
B.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
C.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 B.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