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曾两次大规模出国作战,一次是参加中国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结合部——缅甸作战;另一次就是抗美援朝。在这两次作战中,许多英雄儿女埋骨于异国他乡。2011年9月, 19位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终于被护送回国,归葬于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2014年3月, 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归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对此,下列评价准确的是
A.两次遗骸归葬都反映了政府对海外侨胞命运的关注 |
B.两次遗骸归葬都有助于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结盟 |
C.两次出国作战都为实现亚洲和平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
D.两次出国作战都有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 |
下表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情况统计,对此表数据成因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伤亡人数 |
伊拉克军队 |
多国部队 |
死亡 |
约2万人 |
478人 |
受伤 |
约8万人 |
3754人 |
A.多国部队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B.多国部队的军事技术占据绝对优势
C.伊拉克军队在溃败过程中自相残杀
D.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
韩国领导人认为:“韩国战争是我们民族最大的悲剧,400多万宝贵的生命在战争中死伤,1000多万离散家属被迫分居南北。”……韩国总统卢武铉道歉表示,这是“韩国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悲剧”。这场战争
A.给参战各国经济带来巨大不利影响 | B.由此导致朝鲜半岛南北分裂 |
C.推动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 | D.使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
据报道,韩国近期已向中国方面归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遗骸、遗物等。回顾历史,下列关于朝鲜战争说法正确的有( )
①最初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一场内战
②美国组成“联合国军”横加干涉
③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结束
④是冷战的重要表现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重要文件的是
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
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 |
C.《关于签订一项埃及与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 |
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1948年到1973年间,先后发生了4次中东战争。下列各项中,属于这4次中东战争的共性的是
A.西方大国都没有直接参战 | B.联合国都采取了干预行动 |
C.阿拉伯国家都运用了石油武器 | D.阿拉伯国家都损失了大片领土 |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入侵并占领科威特,接着又宣布吞并这个邻国,一时间世界舆论大哗。与该事件相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该战争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
B.在战争中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空袭伊拉克 |
C.伊拉克欲谋取地区霸权发动了这场战争 |
D.战争期间联合国作出了积极努力 |
1998年,巴以双方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以色列在12周内撤出约旦河西岸13.1%的土地,并将目前巴以共管的14.2%土地交还巴方。第二条,巴基斯坦删除其宪章中反以条款。”材料体现出解决巴以问题的原则是
A.主权换治权 | B.土地换和平 | C.时间换空间 | D.一国两制 |
“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重要文件的是( )
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
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 |
C.《关于签订一项埃及与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 |
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
当今世界,能源之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资源。因此,“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下列事件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①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英、美等国对日本“禁运”,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②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③美国出兵伊拉克,发动海湾战争
④巴以双方对“耶路撒冷”的争夺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关于历次中东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
B.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导火线是1956年埃及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
C.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大片土地 |
D.1973年10月,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发动大规模战争,打响“十月战争” |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这表明
A.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
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
C.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
D.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这位司令官应该是
A.蒙哥马利 | B.艾森豪威尔 |
C.麦克阿瑟 | D.马克·克拉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