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3月,法国《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材料反映了( )
A.封建王朝的复辟 |
B.巴黎公社的失败 |
C.“一票共和”的实现 |
D.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写道:“作为旧制度的产物,中央集权没有在法国大革命中毁灭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就是革命的开端和导火线。我还会补充道,人们在其内部摧毁贵族制度时,他们也会将自己推向集权化。”对“中央集权在大革命前后作用”认识错误的是( )
A.加速封建贵族制度瓦解 |
B.动员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
C.确保资本主义制度完善 |
D.强力推行资产阶级原则 |
下图为“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解读不正确的是( )
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单位:年)
A.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
B.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专制和民主的斗争上 |
C.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
D.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
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 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
关于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人权宣言》影响了《独立宣言》的制定
②《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都反对政府专制
③推动了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
④都维护了民众的基本权利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1789年6月,法国国民议会宣布:“……这个议会,而且只有这个议会,才能说明并提出全体国民的共同意愿;在君主和这个议会之间,不再有任何否决权或任何否定的权力。”这说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 B.建立共和政体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向封建保守势力妥协 |
杨宁一认为,在开创现代民主的实践中,各国特点迥异:“重自由而轻平等”、“突出平等的价值而对自由的保护不足”、“较好地处理了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使之相对均衡”。与此相对应的事件应该是:
A.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
B.英国革命 中国革命 法国革命 |
C.中国革命 法国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
D.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
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序号代表的内容应分别是( )
项目 |
法国共和制 |
德国君主立宪制 |
国家元首 |
① |
② |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
③ |
世袭 |
国家元首的任期 |
任期制 |
终身制 |
政府首脑 |
总统 |
④ |
A、总统 皇帝 选举 皇帝 B、总理 宰相 世袭 皇帝
C、总统 宰相 选举 皇帝 D、总统 皇帝 选举 宰相
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
B.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
D.实行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实现普选权是当时法国各阶级的共同目标 |
“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现象
A.是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 |
B.说明浪漫主义情怀影响法国人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 |
C.证明法国人革命激情有余但治国能力远不如英、美 |
D.反映出法国忙于应付普法战争对制定宪法重视不够 |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的“路易十五广场”,在恐怖统治时期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再易其名为“协和广场”,取意“全国各族和谐、融洽、具有凝聚力”。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这主要说明了( )
A.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 | B.法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
C.法国共和制的道路曲折漫长 | D.法国封建势力疯狂反扑 |
1875年,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法国为共和政体。宪法规定总统( )
A.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 B.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
C.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 | D.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 |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
C.共和制欲被君主制推翻 |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
试题篮
()